青岛日报/观海新闻 评论员 王学义
执法车辆上路巡查,超限货车随即销声匿迹;执法车一离开,大批违法车辆马上鱼贯而出……这到底是怎么回事?4月1日,温州市交通执法队公运执法二队在一辆执法车的底盘处找到了两个GPS跟踪器,随后执法三队在位于瓯江口的一辆执法车下也找到了跟踪器。4月20日,媒体从温州市公安局瓯海区分局获悉,警方已抓获12名涉案人员,其中6人因涉嫌聚众扰乱社会秩序被刑拘,1人被治安拘留。
“老鼠真的给猫挂上了铃铛。”这是网友对这一事件的评论。很难想象,这种影视剧中的桥段,居然真在现实中上演了。
从新闻报道来看,不法分子给执法车辆装上GPS跟踪器,似乎并未费太多周章。涉案运输公司车队长卢某某供述,“跟踪器上有一块磁铁,只要往车底隐蔽处一贴就能吸附住,几秒钟就能装好,基本上不会被人察觉到。”卢某某还通过手机软件实时掌握车辆动态,跟踪器具有电子围栏功能,一旦执法车离开设定的范围(如停车场),他就能第一时间收到报警信息,执法活动完全在其掌控之中。如果真是就这样轻描淡写地掌握了执法车行踪,那无疑暴露出管理漏洞。相关部门要打起精神,谨防此类“剧情”在其他地方重演。
不法分子在执法机构门前演示犯罪,是对执法权的公然挑衅,必须受到严厉打击,否则将会极大降低执法部门与法律法规的权威,助长嚣张气焰。根据涉案人员的叙述,能做出这种行为,除去利益驱使之外也是因为侥幸心理。一方面,他们认为破案难度较大,警方不可能找到他们,另一方面是法律意识淡薄,认为问题不严重,最多只是罚款或者治安拘留。可以说,此次“6人被刑拘,1人被治安拘留”,能从法治上起到震慑作用,使其真正意识到,法网恢恢,疏而不漏。
此案也暴露出在运输链条上存在某些不正当的“中间商”。他们自己不跑车,也不是运输行业的正式人员,却寄生于这一链条之上,一面纵容司机超载,向司机伸手要钱;一面用各种方法挑战执法部门。很大程度上,正是这些人让执法人员和司机变成了一种“猫鼠游戏”。对这些吸血的“中间商”,应采取法律手段坚决予以铲除,保证行业的规范运转。
此外,汽车定位跟踪器被滥用,也折射出一定的监管盲区。在互联网上,跟踪器的销售使用门槛极低,在一些电商平台上,某些“跟踪神器”“隐形定位器”销量火爆。我国对跟踪器目前虽未有明确规定,但2015年1月实施的《禁止非法生产销售使用窃听窃照专用器材和“伪基站”设备的规定》中提到,禁止自然人、法人及其他组织生产、销售、使用窃听窃照专用器材和“伪基站”设备。一旦定位跟踪器用于非法用途,就有可能被认定为“窃听窃照器材”。相关责任人也会因侵犯公民个人信息或扰乱公共秩序,受到行政处罚甚至刑事处罚。而问题就在于,如何将“违法必究”落到实处。
“执法车被偷装跟踪器”只是一起极端案例,但对此不能掉以轻心。其暴露出来的窟窿,需认真对待,努力弥补。
责任编辑/王学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