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草庙”传来威海振兴曲

特色农业壮大了村庄经济,美丽乡村优化了居住环境,红色印迹丰富了文化内涵……一路走来,红色引领与绿色生态正在威海临港区草庙子镇交汇融合,焕发出勃勃生机。

场景一:樱桃“理红妆” 小疃“大”发展

春雨过后,太阳越发有劲儿,整个大地都暖洋洋的。而走进位于临港区草庙子镇大东疃村的良品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大樱桃暖棚,这儿的热又加了几分。

“再有一个星期,我们的大樱桃就要上市了!”合作社技术负责人赵振江早已穿上单衣,满眼喜悦,眼前,一颗颗大樱桃已从碧绿染上了一抹红,就等着客人前来采摘了。

乡村振兴,离不开产业的引领,而说起临港区的特色农业产业,就不得不提大东疃村南的这片专业合作社土地。从2016年到如今,这里已经种下了樱桃、桑葚、苹果、草莓柿子等各类水果。

有环境、有土地、有资源、有政策,村庄发展缺的是“火车头”。近年来,整合土地资源、利用自然优势,临港区将大东疃村纳入清泉康谷样板片区,引进产业项目,为乡村发展打下一针“强心剂”。

“最快的时候,这些樱桃一个星期就能卖完!”说起眼前的千棵樱桃树,赵振江嘴角上翘,原本就适合果树生长的土地,再加上全天候全年度的精细化管理,让“良品大樱桃”个大味甜卖相好,每斤能卖到100多元,一年下来,整个合作社的利润能超过百万元。

嘴角上扬的可不止他一个人。眼看着合作社的特色农业越做越红火,大东疃村的村民也纷纷拿出土地和资金来“入股”。每年,这些“股民”们能有四五万元的收入,收获时节打个“短工”,一天还有百十来块钱的薪水。

良品果蔬的发展不是个例。海峰旅游,青艺生态园……一系列生态农业载体在这里“抱团”发展,“唤醒”了这里的1500亩土地。今年,为向高品质农业产业项目进军,临港区还将统筹实施1.4万亩高标准农田项目,配套5000亩高效节水灌溉,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打造起集休闲、养生、生态于一体的“半小时乡村旅游圈”。

“旅游圈”越做越大,合作社的“朋友圈”也越来越广。眼下,搭上电商和大型超市的顺风车,“良品大樱桃”正“飞”往北京、上海。“我们已经有了自己的销售网络,”赵振江的期待可不止一点半点呢,“未来10年,这里将致力于打造全市最大的暖棚大樱桃种植、销售基地”。

场景二: “弦舍壹号”订不上了!

新芽初绽、碧空如洗,西李家夼村,村民张华娟正赶着好天气装修自己的“弦舍壹号”民宿。别看还没完工,可五一假期的订单已经排满了。

只有86户村民的西李家夼并不大,但仅用两年多时间,就从“脏乱差”变成了远近闻名的全省美丽乡村和全国文明村,基层治理的路子在这里展现得淋漓尽致。

整个村庄环境的改善,从“弦舍壹号”的“升级”可见一斑。民宿里,手摇机井、土灶大锅,还有房后的半亩土地都诉说着过去的记忆,但房前屋后乱堆的柴草垛没了,一走一腿泥的土路变了,“乡愁”不仅更浓郁更纯粹,而且更干净、更美好。

厕所改造、污水并网、弱电下地、道路硬化……近两年来,西李家夼村大力实施环境长效管护设施提档升级工程,同步开展“精致农家•美丽庭院”创建活动,为村民打造起舒适宜居的乡村环境。张华娟说,自从她表露了改造旧居、美化村庄的意愿,镇村两级就帮着她走审批、划电路、排污水……劲头比她这个“民宿老板”还足。

注重村庄美化亮化的“面子”,也注重农户精致生活的“里子”。利用“信用+治理”手段,西李家夼村党支部带头开展志愿活动,带动村民的“精气神”不断提升;村里建起了幸福食堂,搭起了村庄大舞台,修缮了胶东区委书记王文同志办公地旧址,服务群众需求、丰富业余生活、保留红色记忆。

“我们正以西李家夼村为中心,辐射带动周边兴山村、大东疃村等村庄推进信用体系建设,致力于打造‘一户一品’‘一村一景’的美丽村庄。”草庙子镇政府主任科员陶强说。目前,临港区142个村庄已实现清洁农家全覆盖,今年还将继续推进垃圾分类、路网延伸等工作,以点带面带动全区美丽村居风貌全面提升。

场景三:老姐妹逛展馆,忆苦思甜记初心

下午3时,家住临港区草庙子镇嘉和社区的居民丛培莲和老姐妹李增卿一同戴上了党徽,手牵着手,迈进了草庙子记忆馆的大门——社区党委组织参观活动,她俩个老党员可不能落下!

走得再远,不能忘了来时的路。生活改善了,精神文化生活更得充足。2019年,草庙子记忆馆落成,以印记草庙子为主题,将千年来在这里发生的历史用照片、雕塑、物件、多媒体等形式展现出来。

虽然住得近,但这还是她们头一次来记忆馆。听着现场讲解,老姐妹俩“走过”千年历史,站在向阳山战斗的沙盘前。1938年,共产党人在这里大挫日军,打击了侵略者的嚣张气焰。看着现场的演示,丛培莲想起了年轻时的故事——

“像这种事儿,从小我就听!”说到自己的经历,丛培莲还有点骄傲:55年前,她和李增卿一起入了党,成了村里第一批女党员。这么多年过去,老姐妹俩一直是“先锋队”的一员,哪里需要就往哪去。

继续往前,记忆馆也展出了许多耕种的“老物件”。和老姐姐比起来,李增卿明显对这些更上心。看到村里的老照片,她总要凑近了瞧一瞧,想想过去,看清楚是谁家亲戚“上了镜”:“这些我都用过,以前那生活多遭罪啊,现在享福啦!”李增卿说。

老姐妹俩这儿点点、那儿看看,再回头说上两句,忆苦思甜,一逛就是一个小时,临走还不忘再评价两句:“这样的记忆馆,真是非常有必要!”

综合文化展室、城市书房等设施和红色印迹,用足用好线下阵地和线上平台,临港区将党史学习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服务群众的过程中,在基层大力推进红色教育、志愿服务和家风家训等文化内涵,深化拓展文明实践,为乡村振兴“铸魂”。以草庙子记忆馆为例,从开馆至今,这里接待了各级党组织开展的多种形式的主题教育学习活动200余批次,成为党员干部学习党史的“实景课堂”。

目前,临港区156个村(社区)实现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和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全覆盖,志愿者活跃率保持在98%以上。临港区还将继续突出主流价值、典型示范和基层治理,实现整个乡村全面振兴。

■记者手记

让党组织成为乡村振兴“领路人”

是什么引发乡村巨大的变化?这次采访活动中我们找到了答案:无论是良品合作社的生态农业发展、西李家夼村的旧貌换新颜,还是记忆馆的红色文化传播,草庙子镇嬗变的背后,离不开党组织的引领和带动。

在兴山村采访时,负责人的一席话让人感慨。村庄信用体系刚开始建设时,村民并不认可,随着村里党员的带头参与、带头建设,“信用+”体系才逐渐发展开来,并逐渐成为村庄治理建设的有力抓手。发生在乡村里的一桩桩、一件件,都昭示着党组织是乡村振兴“领路人”。

当前,全市上下正在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笃行担当的过程中,推进乡村振兴要以扎实有力的行动,发挥好党组织作用,带领更多群众走上致富路,同心奔小康。(Hi威海客户端记者 匙亮/文 刘志鹏/图)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