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个青岛先模故事㊶ | ​“超级工程”炼成中国“深海钳工第一人”

青岛日报2021年4月25日4版


“大国工匠”管延安从学徒到全国劳模,从港珠澳大桥到大连湾隧道,不断攀登技术高峰——

“超级工程”炼成中国“深海钳工第一人”

坚守初心,练就令人惊叹的本领;不畏艰难,将平凡的工作做到极致,驻青央企中交一航局二公司总技师管延安的工作经历动人励志。

1995年参加工作的管延安,从学徒干起,先后参建青岛北海船厂、青岛前湾港以及港珠澳大桥等工程。从业26年来,让他印象最深刻、最引以为傲的当属港珠澳大桥。

港珠澳大桥是世界上总体跨度最长的跨海大桥,东连香港,西接珠海和澳门,是中国桥梁建设史上技术最为复杂、环保要求最高、建设标准最高的“超级工程”。沉管安装是港珠澳大桥建设中最具挑战、最为关键和风险最大的工序。参建港珠澳大桥时,管延安负责沉管二次舾装、管内电气管线、压载水系统等设备的拆装维护以及船机设备的维修保养。管延安和工友们攻坚克难,打破国外技术垄断,相继攻克深水深槽、强回淤、大径流等世界难题,创造了一年安装十节沉管的中国速度、最终接头最高对接偏差小于1毫米等海上施工奇迹,攀上了世界外海沉管隧道技术的巅峰,创造了世界最长外海沉管隧道在深海“滴水不漏”的奇迹。

“从第一节沉管到最后第33节沉管,从第一颗螺丝到最后的第60万颗螺丝,每一件设备、每一颗螺丝安装完后,我都坚持做到反复检查三至五遍才放心。只有这样,我才感觉对得起自己的岗位,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对得起港珠澳大桥这座超级工程!”管延安说。

中交一航局二公司成立了“大国工匠创新工作室”,由管延安作为领衔人。迄今,工作室已经取得19项专利,20名成员全部成长为跨海通道和船机修造骨干,先后被中交集团、天津市和山东省授予“示范性劳模(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在大连湾海底隧道这一超级工程建设中,团队3名年轻技术骨干参与了三艘港珠澳功勋船舶的适应性改造,成为研发和监造主力。

管延安在大连湾隧道施工现场。

“港珠澳不仅仅是一段经历,更是一种精神,我要把这种精神传承下去。”在大连湾海底隧道,安装压载水泵及管系依旧是一次舾装施工的关键工序。管节里作业空间极其狭小,大型作业工具根本无法进入。面对长达180米的曲折管系,管延安和团队将港珠澳大桥“零缝隙”的理念延伸到大连湾,秉承“一个螺丝都不放过”的信念,精益求精,努力将其锻造成与港珠澳大桥媲美的精品示范工程。

管延安说,结合党史学习教育,他将立足本职工作,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用干劲、闯劲、钻劲鼓舞更多的人,重整行装再出发,把大国工匠创新工作室打造成技能人才的培养高地,迎接新挑战,攀登新高峰。

党员档案

管延安,1977年6月出生,201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被誉为中国“深海钳工第一人”,荣获全国首批“大国工匠”“全国职工职业道德建设标兵个人”“全国最美职工”“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技术能手”“中国质量工匠”“全国劳动模范”“齐鲁大工匠”等荣誉称号。(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周建亮)

责任编辑:管佳宇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