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阳:厚植创新沃土,积蓄发展动能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26日讯 山东省科技创新大会对获得2020年度山东省科学技术奖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城阳区14项成果获奖,占青岛市获奖的15.2%,其中,一等奖4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4项,成为城阳区科技领域取得成绩的最佳注脚。

再看2020年度城阳区科技领域答卷: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23家,总数达到644家,科技型中小企业763家、市级以上技术创新中心32家,11家高新技术企业入围青岛市高新技术企业拟上市培育库,全市占比17.8%,新认定国家孵化器1家、与韩国首尔创业枢纽挂牌成立首个双城双园离岸孵化器,累计引进高校科研机构11家……

科技战线奋勇争先,这片创意创新创造的土地上不断孕育出更多科创的“果实”,为城阳区建设青岛中央活力区、幸福新城阳、青岛新中心提供不竭动力。

创新载体量质齐升

聚焦生物医药行业内的噬菌体新药开发,获批青岛市噬菌体药物技术创新中心、噬菌体项目荣获青岛市科学技术奖——凭着以上信息,足以让人对青岛诺安百特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产生足够多的期待。

核心研发团队的组建至关重要,这也是诺安百特董事长潘强选择城阳创业的原因之一,青岛农业大学教授任慧英是潘强拜访的第一位“合伙人”。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的任慧英是噬菌体研发领域的知名科学家。

基于任慧英教授的基础研究以及城阳区政府的帮助,潘强获得了山东留学人员来鲁创业扶持和一瑞加速器1500平方米的免租金实验室,建立起国内最大的噬菌体实验室、小试和中试设施,研发、运营团队成员达100余人,成为国内噬菌体产业化开发的引领者。

2020年,诺安百特入驻青岛未来产业园,建成2000余平方米中试车间和2000平方米研发中心。“2021年,公司还将扩大融资,抢抓全球减抗、限抗的历史机遇,持续打造中国噬菌体行业第一品牌。”潘强说。

今年38岁的朱健鹏,是哈尔滨工业大学博士后,去年1月,他与合伙人创办青岛慕沃科技有限公司,并于7月进驻青岛国际博士后创新创业园,园区为他提供了90多平方米的办公场所和550多平方米的中试生产车间,三年之内免除租金,税务、财务、法律、知识产权等方面的培训更是一场接一场。

“硬件上的便利只是加分项,园区营造的产业链生态才是让我们项目入驻的核心吸引力。”朱健鹏介绍,慕沃科技开发的新型轮胎制造技术—零排放聚氨酯全钢子午线工程轮胎项目,主要用于矿山自卸车用工程胎;而园区内企业青岛鸾宇科技,专注于粘接剂开发制造,正是慕沃科技的上游企业;园区引入的另一家企业孚曼矿业,专门生产矿山机械,是慕沃科技的下游企业,同时也可便利地联系到测试车辆和场地。“上下楼就是上下游,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这种产业链内循环尤为重要,大大缩短了成果转化时效。”朱健鹏告诉记者。

科技企业发展需要肥沃的土壤,一流的科技园区是最好的摇篮。“目前,全区国家级众创空间达到6家,市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0家,科技企业加速器2家,孵化载体在孵企业775余家,累计毕业企业171家。拥有各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技术中心等研发平台140多家,其中技术创新中心41家,各级重点实验室8家。”城阳区科技局综合科负责人陈一峰介绍说。

产学研深度融合

“这些像果冻一样的小珍珠,原料是从海藻、海带中提取的天然亲水胶体和膳食纤维。它口感Q弹软糯,可以用在奶茶、果汁、酸奶等各种工业食品中。”在位于城阳区未来科技产业园的青岛海洋食品营养与健康创新研究院,青岛至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负责人李朋谈起公司主打产品“寒天晶球”信心满满:“我们公司入驻研究院后,得到了中国海洋大学的专业技术支持,产品升级和再开发都没有问题,相信市场表现一定不差!” 

与李朋合作的青岛海洋食品营养与健康创新研究院,由中国海洋大学与城阳区共同创立,于2019年6月注册运行,研究院目前拥有中国海洋大学的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授权转化发明专利200余项,在海洋脂质生物转化、海参精深加工、南极磷虾精深加工、海洋调味品开发等多个领域拥有成套技术成果。

国家十四五未来食品创新专项召集人、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坚领衔的江南大学科研团队,是城阳区的另一支重要科研力量。去年,由城阳区联合青岛农业大学、江南大学等多方共同建设的青岛特种食品研究院研究院成立,陈坚院士担任了首席科学家。

“城阳区积极推进企业与高校院所合作共建新型科技创新载体。目前围绕轨道交通、电子信息、新材料等五大产业,已经与北大、清华、北交大、西南交大、西电科、青科大等科研院所建立长期紧密合作关系,80%以上高新技术企业有自己稳定的产学研合作校(所)。”城阳区科技局科技创新服务中心负责人李克克告诉记者,“比如,西电青岛计算技术研究院在我区成立了网络与信息安全、智慧城市与物联网、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智能软件与工程4个研究中心,为区内电子信息企业提供新一代信息技术方案30余个,直接转化科技成果7项。”

内生动力持续优化

科技创新并非独立的领域。创新环境的优化、金融活水的灌溉、人才智库的浇铸,为城阳区的科技创新发展带来更多内生动力。

城阳区是中国创新百强区、中国工业百强区、中国高质量发展百强区,大力发展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医药生物健康、现代服务业五大产业集群,具备打造创新生态的坚实基础。相继制定出台《城阳区促进人才载体平台建设的若干政策》《城阳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技术转移专项奖励资金实施细则》等政策,已兑现高新技术企业奖励、科技型中小企业补助等科技扶持资金8011万元,惠及科技企业530余家。

金融支持是科技创新的助推器。城阳区出台《关于支持科技型企业融资发展的科技金融意见》,设立科技金融专项贴息贴保扶持资金和科技金融履约助贷基金,每年安排1500万元专项资金,给予人才还贷续贷支持。同时,大力鼓励人才创办企业,人才创办的小微企业最高可以享受300万元的小微企业创业担保贷款和贴息的资金支持。

创新之道,唯在得人,城阳深谙其中深意,积极搭建高层次人才集聚平台,加快高层次人才引进培育。两院院士5人,美国工程院院士1人,泰山学者及泰山产业领军人才30人,青岛市创业创新领军人才18人,为城阳区科技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撑。(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周伟 通讯员 苟小妹)

责任编辑:刘锟锋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