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天文知识 触摸“星星的眼泪”

“中国航天日”是为了纪念中国航天事业成就,发扬中国航天精神而设立的纪念日。设立“中国航天日”,就是要铭记历史、传承精神,激发全民尤其是青少年崇尚科学、探索未知、敢于创新的热情。 4月24日是第六个“中国航天日”,从“嫦娥”奔月到“万户”飞天,从“东方红一号”人造地球卫星到“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一代代中国人逐梦航天的脚步从未停止。晚报小记者来到青岛艾山天文台,探秘天文知识,沉浸式研学中国航天历程。

探索中国航天知识

晚报小记者来到青岛艾山天文台,开展“中国航天日”主题研学活动。作为全国流星监测组织之一的艾山天文台,精心准备了《中国航天历程》主题讲座,台长周昆生动介绍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探月工程、火星探测任务、空间站任务、北斗组网、风云系列气象卫星等的研制和发射历程,鼓励小记者发奋学习,今后成为我国航天领域的接班人。

“这里有一台大型望远镜,用来探测是否有流星撞击地球或者宇宙飞船。老师介绍了许多不同型号和功能的望远镜,我们都听得津津有味。 ”浮山小学的王纹卿了解到多种宇宙飞船的结构和作用,以及我国在航天领域取得的成就,“台长介绍了中国首辆火星车的名字叫‘祝融号’,聂海胜将第三次飞往太空等热点知识,其中我最感兴趣的是航天员们艰苦训练的过程,比如72小时极限训练,最长三天都不能睡觉,他们坚毅顽强的精神深深触动了我。 ”

“星星的眼泪”有气味

小记者参观了解青岛艾山天文台的科研方向、设备概况、多种无线电设备,触摸形形色色的陨石,并通过偏光显微镜观察陨石的微结构,将“星星的眼泪”尽收眼底。 “仰望苍穹,逐梦星空,对航天迷来说这就是一场饕餮盛宴。周叔叔给我们上了一堂丰富多彩的太空课。当我看到朝思暮想的陨石时特别兴奋,它放在手中沉甸甸的,有金属亮点,敲击的时候会发出清脆的声音。只是没想到来自外太空的很多陨石是巧克力色的,气味也竟然和巧克力一样。 ”平安路第二小学的韩承昱认为,陨石为科学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方便的样本。

火箭灯似“一飞冲天”

手工制作火箭发射Q版模型,开启按钮就变成了一盏小夜灯,别出心裁的制作方式令小记者兴奋不已。 “先把棉花团成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团,用白胶粘到纸盘上,再把棉花缠绕到吸管上,把白色的小火箭插在吸管顶端,完成!小火箭拖着长长的 ‘尾巴’腾云驾雾,一飞冲天。 ”台东六路小学的刘芳菲制作得非常认真。

青岛艾山天文台赠送给晚报小记者团一张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探月工程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的亲笔签名照,作为活动纪念。每名小记者都获得了天文研学证书。 “我们近距离参观了人造天体追踪天线、各种专业天文观测设备,了解了火箭发射、天空探测等航空航天和天文知识,从中感受到了我国航天事业快速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文登路小学的刘庚表示,这次参观让他大开眼界,不仅学习了许多天文知识,也对祖国的探月工程和航天科技发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小记者手记

我有一个航天梦

杨昊明(北仲路第二小学):在中国航天日,我有幸能跟随青岛晚报小记者团来到青岛艾山天文台学习航天知识。我被我国航空航天事业发展的突飞猛进所震撼,除了为中国航天人点赞,我也暗下决心一定要好好学习,为中国的航空航天事业作出自己的贡献!

刘育彤(金门路小学):我们听了一段用接收器发来的机场塔台与机长的对话,还在老师的指导下触摸了“星星的眼泪”。我特别兴奋,也为祖国的强大而感到自豪。中国航天在近几年取得了重大成就。我相信未来会有更多的人登上太空,去了解地球以外的世界,可以触摸星星。希望将来我也能为中国的航天事业尽一份力,完成伟大祖国的航天梦。

王纹卿(浮山小学):我们每个人都亲手制作了运载火箭模型,大家都觉得收获满满,恋恋不舍。感谢晚报小记者团为我们提供了这次天文研学活动,让我们开阔了眼界,了解到更多航天知识,也为我国的航天事业走在世界前列而骄傲和自豪。

观海新闻/青岛晚报 首席记者 张译心 摄影宋新华 小记者 杨昊明 刘育彤 王纹卿 刘芳菲韩承昱 辛雨燊 刘梓含 雷浩宇 刘庚 李德鑫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