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6日,青岛市李沧区九水街道宾川路社区万科如园小区迎来了一位新的“客人”——一台现代化的厨余垃圾循环利用设备,这标志着青岛市首个智慧生活垃圾生态资源转化基地正式建成。
居民产生的厨余垃圾不出社区,便能就地回收、就地处理、就地转化,不仅降低了大型生活垃圾处置设施末端的处理量,降低垃圾处理的难度和处理成本,减少厨余垃圾污染可能造成的危害,还实现了资源化利用。
在小区给“垃圾”结“闭环”
在如园小区的智慧生活垃圾生态资源转化基地里,记者见到了这台厨余垃圾处置设备。机器采用世界领先的高效厨余生化分解技术,把蔬菜、五谷杂粮、果肉、软果皮等厨余垃圾“吃”进“肚子”以后,进行研碎、发酵、干燥等处置,直接“吐”出符合国家标准的有机肥,反哺小区绿化植被。
设备日均处理能力达到1吨以上,厨余垃圾减量率达95%,整个处理过程无异味,初步实现了厨余垃圾日产日清、循环再利用的闭环链条,达到了厨余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的目标。
“设备每天可处理1吨左右的厨余垃圾,生产出的有机化肥不仅可以供应我们小区的绿化、施肥,送给业主们家用养花,后期生产量大的话,我们也可以对外销售。”青岛海沧环境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王龙算了一笔账:如园和观澜两个小区2000户居民,每天产生垃圾量大约在6000公斤,其中,厨余垃圾量大约占到六成,经处理后大概能产生360公斤肥料。
新“客人”的到来,让万科物业如园小区驻场经理王珂长舒了一口气。以前,小区产生的厨余垃圾都需要集中运到别的垃圾转运站集中处理,现在一下子省去了转运环节,在小区给“垃圾”结了“闭环”,就地变成了“宝贝”,“原来,每天的垃圾能装5大桶。分类投放后,厨余垃圾都被拿去利用了,剩下的垃圾连两桶都不到,给我们减轻了很多环卫工作量。”
居民精准分类为基础
“剩菜剩饭、果皮茶叶都是厨余垃圾,电池是有害垃圾,擦过嘴巴的纸巾属于其他垃圾……”每天晚饭后,6岁的小孙子一一总会缠着奶奶朱春娟到楼下投递垃圾,别看他年龄小,已经对垃圾分类“如数家珍”。
青岛的生活垃圾,60%是厨余果皮等湿垃圾。将“厨余果皮”等厨余垃圾分拣出来,专门投放,以便资源化利用,减少末端的垃圾处置量,这显得尤为重要,这就对居民提出了精准垃圾分类的要求。
“做起来真不容易。”如园小区垃圾分类指导员刘承明说,垃圾箱房定时开放,早晚两次。一开始,居民很不适应。指导员在垃圾箱房边轮流值班,不断指导、劝解。如今,1300余户居民逐渐养成垃圾分类的好习惯,已经能熟练地分类并定点投放垃圾了,并且有的居民看到没分好的垃圾,都会戴上手套去拣、去分。
为了培育居民垃圾分类的习惯,李沧区实施“新时尚”90天垃圾分类习惯养成计划,激发居民垃圾分类习惯固化的自觉。目前,万科物业在九水街道观澜、如园小区内开展了垃圾分类“送你一朵小红花”积分活动,为“分类准确”的居民赠送厨余垃圾就地沤肥滋养长出的“小红花”。
下足绣花功夫
垃圾分类看似举手之劳的小事,但对常住人口超过900万的城市来说,却是一场城市精细化管理大考。从市政部门到基层社区,青岛遵循“全生命周期管理、全过程综合治理、全社会普遍参与”的理念,全力推进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体系建设。
“毕竟是长时间的生活习惯,改起来没那么容易。”起初,对于垃圾分开投放,很多居民不太适应,可宾川路社区党委书记丛少程心里清楚,“困难可以理解,但必须执行。”针对小区垃圾分类难题,九水街道与李沧区城市管理局等部门组成工作小组,联合居委会、物业公司,一起探索破解策略。
以观澜小区为例,经过多方协议,对策浮出水面——对于垃圾集中投放点,广泛听取民意,垃圾分类房和移动垃圾桶点位相结合;为让居民丢完垃圾手不脏,设置洗手装置,冲洗水和洗手池排水就近纳入污水管网;对撤桶后腾出来的空间充分利用,还多规划出了停车位……从“精细化”里找答案,问题迎刃而解,小区成为垃圾分类的“优等生”,“定时定点”投放率达到90%。
九水街道办事处主任韩锡涛介绍,街道将联手万科集团,在观澜、如园、熙景三个小区打造垃圾分类教育培训基地、生态资源转化基地、生态资源绿色循环基地,形成垃圾分类自循环系统,持续打造新生态,培养新习惯。除了社区绿地供给,多余的肥料还将销售到王家下河社区的蔬菜水果种植基地,使居民产生的垃圾在经济循环中得以永续利用。(记者 张晓帆)
责任编辑:管佳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