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布机前练就“火眼金睛”!来自纺织厂的他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4月29日讯  2米宽的布面,2640根针同时工作,一眼就可以发现瑕疵;凭手感摸针,接5个尾纱仅用13秒。这样的细腻身手并非纺织女工,而是即发集团颐和公司纬编工杨帆的成绩单。凭着一双“火眼金睛”,这位纺织男工问鼎第三届全国纺织行业纬编工职业技能大赛冠军、全国针织行业技术能手、全国纺织行业技术能手、全国技术能手等多项桂冠。今年,他刚刚又被授予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笨鸟先飞

2008年,年仅20岁的杨帆从山东科技职业学院毕业后回到家乡即墨,本着对针织工艺专业的热爱,他选择来到即发集团颐和公司做了一名纬编工。

从学徒工开始,杨帆曾被一些老师傅认为是“笨手笨脚”。但他不服气,决心“笨鸟先飞”。每天早早来到车间苦练基本功,上班时虚心向老师傅请教,下班后仔细推敲琢磨,一步一个脚印,慢慢的从操作两台织机开始,后来五六台也能游刃有余。

“找坏针”是杨帆的一项绝活儿,2米宽的布面上,2640根针同时工作,由于长期摩擦极容易出现问题,而一旦问题发生了,一分钟就会织出一米多长的残品布。车间负责人于波自豪地说:“超人天赋+勤学苦练的毅力,练就了杨帆一双‘火眼金睛’,通过查看布面可以及时发现瑕疵,快速找出坏针,工作效率和成品率获得了大幅度提升。”

有纱线断了,机器会自动停止运行,此时需要纬编工找到断的纱线并接上线头。在纬编工的眼里,“接线头”是个技术活,线头接得快,布就织得多;线头系得小,布面就看不出瑕疵。

熟能通其巧,精能通其妙。杨帆接线头的速度快得令人眼花缭乱,接5个尾纱仅用13秒。心灵手巧的杨帆还练出了凭手感摸针的妙招儿,不同规格的机针大同小异,仅仅相差零点几毫米的微妙之处,在杨帆的手里都变得准确无误。

匠人精神

让扬帆记忆犹新的是2017年的一场比赛。在“穿纱套布”比赛中,他虽然以一秒之差取得了单项第二的成绩。但比赛结束后,杨帆规范的动作、过硬的技术和熟练的操作被评委组认定为“最佳选手”,他的操作还被作为“样板”现场演练给各地区的选手们。

在挑错纱环节,规定有效时间为240秒,150秒作为满分。杨帆以96秒的成绩圆满完成了比赛,时间比第二名缩短36秒,选手们不约而同竖起大拇指,称之为“豹的速度”。

为了练技术,杨帆虚心向老师傅和同事们请教,而他也将创新的诀窍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同事们。“杨帆自制的小叉开针器备受业内人士认可,它小巧玲珑便于携带,用起来方便快捷,不损坏机针还提高了工作效率,可以最快速度打开针舌,让工作变得轻松了许多。”好几个同事直言不讳地夸奖他说。

处理大圆机“掉布”时,一般纬编工都是用毛刷刷织针的针舌,以使针舌重新光滑能勾住纱线。而杨帆则是发明了一条包装带,穿进一排针的针舌处,来回拉扯进行清刷,避免了一根针一根针刷的费时费力。他的一系列“小发明”,也引得其他选手前来“取经”。

提起杨帆,师傅徐孝硅是啧啧称赞,“他成长很快,工作之余喜欢钻研,爱创新,参与的企业标准修订方案顺利通过,参与的聚乳酸面料的开发与应用发明专利正在审核中,为此撰写的纺织材料论文即将出版。在他的带动和精神鼓舞下,车间里逐渐形成全员创新的欣喜局面,倡导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把枯燥的工作坚持下去,把简单的事情做到极致,就是匠人精神。”这是杨帆常常鼓励自己的话,他说,纬编工带给他的成就感,是全国比赛夺冠后登上的领奖台,更是和集团其他纬编工合力解决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后的喜悦。聆听着机器轰鸣,伴随着脚步匆匆,他早已爱上了这一行,并将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   (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刘兰星 通讯员 梁孝鹏 范宝琛   摄影 梁孝鹏)

责任编辑:刘聪聪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