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胶东革命根据地的“小苏区”“小延安”

青岛日报2021年5月3日3版

莱西市马连庄镇及河崖村周边一带——

胶东革命根据地的“小苏区”“小延安”

“胶东红魂”

胶东,是山东地区一个古老而延续至今的历史地理名称,它源出于古胶河,汉代将胶河以东地域称为胶东,并设胶东(诸侯)国。元朝时,为方便漕运,将胶河中游地段与大沽河下游地段连通,构筑起胶州湾至莱州湾的最近水上通道,命名为胶莱河,后在胶莱河谷地以东地区一度设立过胶东省。自此,胶莱河谷地以东地区即是地理概念上的胶东,并沿用至今。

如今,很多人知道地理概念上的胶东,但对中国共产党在战争年代建立的革命根据地——胶东区,知之不多;对中共胶东区委、区行政公署,了解甚少。胶东区,作为一块“战略行政区”,是中国共产党在山东半岛地区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老区,是坚强的抗日根据地和全国解放的“战略大后方”。它在轰轰烈烈的胶东革命斗争中,为中国革命胜利和新中国诞生作出了永载史册的重大贡献,凝结出光照千秋的“胶东红魂”。

河崖红色教育基地:莱西北部山区“红魂”所在

史料记载,中共胶东区党委于1938年成立,区行政机构于1941年建立。新中国建立后,胶东区党委、区行政公署于1950年撤销。

河崖红色教育基地革命纪念馆外景。

据考证,1948年春至1949年2月,中共胶东区委、区行政公署曾在今莱西市北部山区一带,领导胶东解放区军民开展反蒋保田、土地改革、生产救灾、民主建政、教育卫生、工商管理、民政司法、拥军参军、民工支前、军需调运、干部抽调等工作,主要活动在今莱西市马连庄镇河崖村周边一带,包括窑山屯、洼子、田家、顾家、军寨和水岔、谭格庄(今属莱阳市)等村。

追溯到抗日战争时期,在胶东千年大县——莱阳境内,陆续建立了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和游击区,成立了莱阳(习称莱西)、莱西南与莱东、五龙4个县级民主政权。1950年3月又“四合为二”,建立了莱西、莱阳两个县级人民政权,先后归属莱阳、烟台专区。1983年10月莱西划属青岛市,1991年2月莱西撤县建市。

如今,莱西市马连庄镇及其河崖一带的北部村庄,北接招远,东靠莱阳,红色资源丰富,素有胶东“小苏区”“小延安”之称。此地不仅是胶东地区重要的革命根据地,也是青岛乃至山东爱国主义教育与党性教育的重要阵地。马连庄镇河崖红色教育基地,位于镇驻地东北10公里处,近年来,村内建起胶东红色革命文化展馆,修旧复原了山东抗日救国军第三军第九大队建军典礼广场、胶东区行署办公地、汪道涵旧居、八路胡同、战时邮局与开丰书店等红色革命旧址。这些在马连庄镇及河崖村周边一带留存的红色印记,是书写“胶东红魂”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三军九大队:革命种子播撒在河崖周边一带

莱西北部山区革命火种播撒得很早。1925年,马连庄北部村庄就有向往革命的先进知识分子田绰永发起成立了“少年同志社”,组织社员开展传播科学文化思想活动,1928年改为“乡村教育联合会”,不久又改名为“乡村教育研究会”。1933年秋,中共莱阳中心县委(胶东特委前身)书记张静源来到河崖村,住在共产党员刘兰芳(又名刘曰善)的菜园屋里,白天隐蔽,晚上工作,组织发动招(远)莱(阳)栖(霞)边区一带的刘曰宽、刘曰顺、刘坦、顾云生(化名王建明)与“少年同志社”的李厚生、臧商彝、董瑞生、田绰永等人接受革命思想,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委派王之凤在招远县道头小学组建了中共招莱边特别支部,下设莱阳、招远两个边区委,由此点燃了招莱栖边区的“星星之火”,开辟了胶东“小苏区”。

1938年1月,应中共莱阳县委请求,胶东特委特派员宋竹亭与莱阳县委书记吴青光到河崖村周边一带,与庄国瑞、张咨明、刘恒山、王子芳等商讨以当地“民先武装宣传队”为基础举行武装起义、建立抗日武装的事宜。2月9日,中共领导的莱阳县第一支抗日武装——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1937年12月24日在文登天福山誓师成立)第九大队在河崖村举行建军典礼。这支队伍建立后,活跃在招莱栖边区,扩大抗日宣传,扩充实力,壮大力量,开展抗日活动。由于九大队纪律严明,深受群众拥护,一个月内,队伍发展到100多人,拥有长短枪60多支及部分大刀长矛。3月16日至17日,九大队率众参加了小沽河抗日阻击战和花园头血战,沉重打击了日寇。4月,九大队奉胶东特委指示,北上黄县参加统一整编。5月,九大队到达目的地,与起义西移的三军总部会师,编入三军四路。9月,三军改编为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第五支队。12月,又奉命改编为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五支队,成为八路军一个新的组成部分。

河崖“八路胡同”:抗日根据地“红色堡垒”与“秘密通道”

在今河崖村东西中心大街北侧,有一条长140米、宽2米的南北向胡同。抗日战争时期,胡同内住有8户人家,其中有5户7人参加了八路军,因此被称为“八路胡同”。

“八路胡同”。

这条胡同从表面上看与其他胡同没有区别,石铺的小路、窄窄的小巷,两边是低矮的院墙。但实际上有很大区别。民国时期,这条胡同是刘氏家族大户的宅地,为保证安全,胡同前后两端都安装了大门,平时有专人把守,外人不准随便进入。因刘姓大户人家比较开明,接受了进步思想,先后有7人参加八路军抗日活动,成为“红色堡垒”户,后来这里便成了八路军和地下交通员开会、接头的地方。胡同里,住房后墙都有一个不太大的后窗,一个成年人猫腰即可穿出,紧急情况下,八路军和地下交通员可从后窗窜至街巷,迅速转移到村外河沟隐藏或转移。这里的每户人家院里都建有水井,屋内土炕下建有地瓜窖,有的住户的井沿下和地瓜窖相通,便于藏人藏物;有的邻近住户也相互挖通了地瓜窖,形成地下通道,连通处很隐蔽,不易引起坏人的注意,遇到无法转移的情况,可进入此通道,躲避敌人搜捕。

1939年10月,莱阳县委接到消息,日军独立混成旅团一部将对胶东根据地实施冬季“扫荡”。为了粉碎日寇扫荡,马连庄区委在“八路胡同”召开紧急会议,研究部署对敌斗争工作。会议进行到一半,前门发出紧急信号,暗示赶快疏散、隐蔽。参加会议的区委人员意识到敌人可能进了村,一时脱不了身,于是,他们分散钻进各处地下通道,赶紧躲藏起来。果然,敌人在村里挨家挨户搜查,把若干户的屋内外查了个遍,也没有发现区委人员。后来,因抗战需要,胡同里个别井窖通道增加了地下救护功能,一些来不及转移的伤病员可以躲藏到地下井窖里,由战地医院密派医生过来救治,待伤势好转后转移或归队。

河崖胶东行署办公处:胶东解放区的行政中枢

1948年春至1949年2月,中国共产党在胶东的红色政权——胶东区行政公署迁至马连庄镇河崖村办公,时任胶东行署代理主任的汪道涵就在“八路胡同”南部隔街的一个大房子里办公;行署还在邻近的下洼子村建立了北海银行业务机构,并设立胶东区战时邮局,附带建起了“开丰书店”(胶东新华书店前身)。

胶东行政公署旧址。

河崖村曾是胶东行署机关所在地,是解放战争后期胶东解放区的行政中枢。公署及所辖机构的办公用房,其实就是借住大户人家稍微大一点的几幢民房。至今70多年过去了,河崖村对这片老房子保存得相对较好,腰釜台、拴马石、木窗棂,都是老房子的旧模样,前几年当地政府对原有的土坯墙面进行过修缮维护。

胶东区行署与区党委为什么会进驻河崖村周边一带呢?1947年夏秋,国民党重点进攻山东解放区,驻莱阳城的胶东区党政军机关为防止轰炸,不得不从莱阳城里向农村移防,先后移驻莱阳城外的几个村庄。1947年冬,区党委、行署工作人员来到招莱栖周边一带村庄筹备迁驻工作。1948年春,区行署迁至河崖村办公,区党委移至河崖村北的窑山屯村办公。当初,区党政机关迁至这一带办公,主要原因有四:一是这一带地处丘陵山地,位于今莱西、莱阳、招远交界处,地理位置偏僻,敌对势力相对薄弱,极易保存革命实力;二是河崖村北两公里外为窑山,山林茂密,沟壑纵横,发源于窑山东麓的河流从村穿过,河内野草丛生,极有隐蔽性;三是战争年代,吃饭是头等大事,河崖村西、南、北向地势平坦,河流常年有水,利于农业生产,百姓物产富余,可以保障生活供应;四是这里曾经是土地革命时期“少年同志社”的发起与影响地区,又是抗日战争时期的红色根据地,群众基础非常好。当时河崖全村不到190户,参军人员32人,共产党员38人,群众拥护党的领导,支持抗日政府工作,军民之间鱼水情深。由于解放战争后期形势的需要,1949年2月,在抽调大批干部准备渡江南下的同时,胶东区行署与党委机关开始撤离河崖村,逐步南移,准备解放并接管青岛。

河崖村90多岁的刘典章老人说:“胶东行署搬过来的时候,我才十几岁。他们在这里集中办公没多久,就开始准备淮海战役了,那时候胶东行署作为大后方组织民工支援前线,经常能在村里看到战马、担架和装满物料的车辆。”

胶东区行政公署:全力以赴支援全国的解放战争

解放战争时期,胶东人民响应区党委、行署提出的“一切为了战争”号召,本着“部队打到哪里就支持到哪里”的原则,喊出“要人有人、要粮有粮、要钱有钱”的口号,全力以赴支援全国的解放战争。

从1945年10月至1949年初,胶东区先后开展五次大参军运动,组织了几次大规模的随军支前活动。在大参军运动中,随处可见父送子、妻送郎、父子同参军、兄弟争参军的动人场面,出现了许多“一门两英雄”“一门三英烈”的模范家庭,有的村、区、乡参军的青年按整连、整营的建制直接编入人民解放军序列。胶东各地呈现“车辚辚、马啸啸,支前大军人如潮”的壮观场面。支前队伍抬着担架、推着小车、赶着胶皮轮大车,跟随解放大军,不仅参加了胶东保卫战,支援了鲁南、孟良崮战役,潍县、济南战役,还支援了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等重大战事,最远的到达了福建和四川。据不完全统计,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胶东区有近50万青壮年参军,280多万民工随军支前,7.6万名优秀儿女为全国解放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胶东区是山东参军人数最多、支前民工最多、革命烈士最多的地区之一。

同时,胶东区作为革命老区,在干部培养、使用、管理、外调等方面拥有成熟的经验,随着解放战争形势的快速发展,能够源源不断地向新解放区输送干部,为全国新生政权稳定和后续发展贡献了力量。

史料记载,根据中共中央从老解放区抽调大批干部随军南下、开辟新解放区工作的战略部署,胶东区党委、行署在河崖村周边一带进驻前后,于1948年2月从全区抽调了600余名地、县、区级干部组成“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原支队第二大队”,开赴中原。12月,又在全区抽调3650名干部,组成1套区委级、6套地委级、36套县委级的领导班子准备渡江南下。其中,党委干部和民运干部1778人,政府财粮干部1604人,军事干部268人。主要负责干部人数为:区党委级15人、地委级70人、县委级294人,这批干部于1949年2月随军南下,接管新的江南解放区。

1949年1月,胶东区又组织抽调了3000多名干部,按政法、财经、工业、文教分别编成若干大队,分批次在胶东建国学校(分散在今马连庄镇北部彭格庄等几个村庄办学)进行集中培训,做好接管青岛的组织训练准备,并组成青岛市准备接管委员会(对外称青岛市教育研究会)。6月2日,青岛解放后,这几批受训人员遵照青岛市军事管制委员会的指示,按系统展开各项训练有素的接管工作,保证了青岛市各项生产生活秩序的迅速恢复和运行。

“红色马连”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创造时代价值

莱西市马连庄镇是红色革命根据地,是当地人民口中称道的“小苏区”。革命和战争年代,在马连庄镇这片红色土地上,当地人民英勇反击日寇侵略和国民党敌顽势力进攻,谱写了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在斗争中铸就了坚强刚毅的“红色马连”精神,这种精神与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沂蒙精神一脉相承。

胶东革命纪念馆内展陈。

近年来,马连庄镇党委政府围绕乡村振兴,统筹谋划,拓展“红色马连,绿色崛起”的新发展路径,对境内的胶东行署办公处、八路胡同、汪道涵旧居、顾家“一门三烈”故居、窑山战役李佐民烈士纪念碑、北海银行附属业务机构、战时邮局及附属的开丰书店等旧址进行维护修复,积极打造红色文化教育基地。河崖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已被列为青岛市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第三批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成为青岛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成了胶东乃至山东爱国主义教育与党性教育的重要阵地。河崖村目前建成的胶东红色革命展馆,占地面积600平方米,建筑面积300平方米,可同时容纳200余人进行党史、党性教育活动。

在迎来建党百年之际,不少来自机关、企业、社区、学校和部队的党员干部群众到河崖红色教育基地参观、宣誓。据了解,自今年3月份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以来,河崖红色教育基地更加“红火”起来了,每天接待七八批次的参观团队,每月有万余人在这里接受革命教育和精神洗礼,让参观学习者受益匪浅。(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记者 张芝萌)

(本稿由青岛市委党史研究院、莱西市党史研究中心、马连庄镇政府协助采写)

责任编辑:王凤一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