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多项企业需求由“智库”精准对接,“科创中国”赋能青岛产业变革加速演进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5月5日讯 乘风破浪潮头立,风劲扬帆正当时。自去年获批“科创中国”首批试点城市以来,青岛步履不停,在日前举办的2021年“科创中国”试点城市建设工作推进会上,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

截至目前,直接服务青岛的全国学会科技服务团已达24家;230余位院士带动了一批高端项目落地;区市、功能区、企业等与有关全国学会签订了25项合作协议;园区、企业与全国学会等共同建设了15家新型创新赋能组织;通过第二十二届中国科协年会,46个项目落地青岛……

得益于“科创中国”试点城市这块“金字招牌”,青岛加速向全国学会“要资源”,技术、人才等创新要素纷至沓来,城市发展有了更强劲的“助推器”。

建生态,从顶层设计到基础服务“全覆盖”

去年6月,青岛入选“科创中国”首批试点城市,以“会展赛”+智库服务示范模式,开展科技经济融合服务。获批以后,《青岛市建设“科创中国”试点城市行动方案》、青岛与中国科协签署的《“科创中国”试点城市建设合作协议》等“顶层设计”,引领各项工作有序推进。

围绕上合示范区、山东自贸试验区青岛片区等国家战略,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医养健康、现代海洋、高端化工、高端装备等重点产业,青岛建组织、强机制、搭平台、优生态,统筹“科创中国”全链条创新生态体系建设和布局,“科创中国”试点城市建设工作步入了“快车道”。

青岛成立了推进专班,构建了科协、科技、工信、民营经济等部门横向协作,市、区市、功能区纵向联动的协同推进机制,形成了科技经济融合的服务网络。这张网络的“中心点”,就是在市科协设立的科技经济融合发展服务中心。该中心指导企业在“科创中国”平台上发布需求、寻求合作,通过联合全国学会定期组织技术对接、项目路演等活动,为满足企业发展需求打开了对接智库的“通路”。

《加快建设创业城市的十条意见》《青岛市“政产学研金服用”创新创业共同体管理暂行办法》等政策出台,明确了对科技企业、科技攻关项目的支持措施以及项目、人才等落地的激励措施,打造了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合一”加优质高效政务服务环境的“4+1”发展生态,让全国学会的顶级科技成果能在环境“滋养”中茁壮成长;而创业黑马、春光里、华夏基石等创新创业服务平台的到来,让这片“雨林”的土壤愈加肥沃。

值得骄傲的是,这样的“青岛经验”已经在全国“输出”。去年底于北京举办的“科创中国”试点城市(北片区)建设现场交流调研活动上,青岛作为“科创中国”试点城市代表介绍了搭建会展赛创新平台、服务“四链合一”创新生态的经验,这套经验还入选了“科创中国”试点建设十个典型案例。

不久前,青岛将推进“科创中国”试点城市建设纳入了《青岛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从顶层设计的谋划到基础服务网络的搭建,青岛已经形成了推动“科创中国”试点城市建设“铺天盖地”的扶持生态。

搭平台,“会展赛”吸引全国学会资源“下沉”

“科创中国”试点城市能给青岛带来什么?获批后的两个月,青岛在第二十二届中国科协年会中看到了答案。

从筹备之初,科协年会的基调便与青岛城市发展十分默契,为青岛“量身定制”了世界海洋科技论坛、工业互联网与5G论坛、新能源汽车论坛等10余个论坛活动。以会为“媒”,青岛收获颇丰——意向投资总额4亿余元的46个技术、人才项目落地。

中国电子学会与市科协、崂山区签订合作备忘录并成立中国电子学会-崂山区创新服务中心,赋能电子信息产业;中国自动化学会与平度市围绕工业互联网等领域开展战略合作;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促进莱西市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服务站揭牌;还有上合示范区与中国公路学会,中国海事仲裁委员会与市交通运输局、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青岛分会、市北区都分别达成了合作……立足产业实际,全国学会智库资源与青岛经济发展舞出了和谐的“华尔兹”。

年会后,青岛继续吸引全国学会引入学术会议和专家资源,各类会议、展览和比赛频频“上演”。从去年8月到去年年底仅3个多月的时间里,中国自动化学会就已经把4个全球会议、赛事的举办地选在了青岛,其中包括中国机器人大赛这类全国影响力大、综合技术水平高的比赛,为青岛发展壮大相应产业注入了源头活水。

而世界海洋科技论坛(大会)、青岛国际水大会、中国(青岛)海外人才创新创业项目大赛等高端科技会展、赛事“催生”了科技与经济融合发展的新“动能”;市科技局等“科创中国”建设成员单位举办的青岛创新节、新锐青岛2020全球海洋人才创新创业大赛、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大赛、博士后创新创业成果大赛等也展示了“会展赛”这一平台的魅力。

依托全国学会的科学家、企业家等创新资源,青岛通过举办会展、赛事打造“双招双引”平台,吸引科技智库服务,构建了符合城市发展实际的创新生态和技术创新模式。

促合作,400多项企业需求“问计”200多个全国学会

从110多个申报城市中脱颖而出,成为试点城市,青岛必须抓住机遇持续深挖中国科协背后200多个全国学会等顶级资源。除了搭建会展赛平台,市科协还常态化梳理企业需求,与学会进行联系与对接。

市科协党组书记、主席王建介绍,目前,针对梳理出的400余项企业需求,依托全国学会资源开展的科技服务活动已有10批次,各类对接会举办超30次,相关专家赴青岛企业、园区行超50场次。

密集的对接“催生”了繁荣的合作。例如,去年11月,中国自动化学会、中国材料研究会、中国海洋学会等10家“国字号”学会受邀带着智囊团、科技成果和创新项目“组团”前来,在青岛产业雄厚、场景广阔的应用市场中找“落脚点”。在2天时间里,市科协组织学会与海尔等30多家青岛企业面对面谈合作,还根据不同行业特色,“兵分几路”让学会专家走进对应园区,为青岛产业发展现场“把脉”。

通过这次“约会”,全国学会与青岛协会、企业、高校达成多项合作:中国材料研究学会与青岛海尔智能技术研发有限公司合作,让海尔的智慧家居用上更加轻薄、耐腐蚀、抗污、除菌的前沿材料;中国农业机械学会与市科协、市农机生产流通协会及青岛农业大学机电学院合作,以应用为导向,促进现代农机装备提速升级……

这是青岛与全国学会对接成果的“缩影”。靶向产业实际,青岛实现了企业需求“上传”,吸引了科技资源“下沉”,让科技和产业在相互协作中推动着彼此向前。

今年初,由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与青岛九天智慧农业集团牵头发起、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任主席的智慧农业创新联合体成立。短短3个多月时间里,联合体便吸纳了5家全国学会、30家高校、科研院所等支持。青岛海水稻研发中心技术研发事业部部长万吉丽介绍,围绕“科创中国”建设,联合体通过学术交流、科技攻关、科技咨询等活动,为产业端与技术端对接搭建了桥梁。“联合体组织院士、专家攻坚克难,在青海高原寒地、内蒙古次生盐碱地等地区开展了海水稻技术研究,与合作伙伴完成了10万亩海水稻推广种植,平均产量超500公斤。”万吉丽说。

不久前,青岛印发《“科创中国”试点城市建设2021年行动计划》,提出在进一步完善“科创中国”服务网络、建立产学研融通组织、以企业为主体开展科技服务、做优“会展赛”创新平台、完善人才服务培训机制、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方面发力,加码打造“科创中国”创新枢纽城市。

打好“科创中国”这张王牌,青岛极具创业城市特色的先行先试,必将为科技经济全面融合、产业变革加速演进插上创新的翅膀。(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耿婷婷)

责任编辑:王逸群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