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秒读书|汪曾祺散文:“邻家爷爷”的治愈系童年



青岛早报、观海新闻联合出品

本期荐书人:郭敬宇

“我们有过各种创伤,但我们今天应该快活。 ”这是汪曾祺对待生活的态度。

我一直对汪曾祺这位邻家爷爷般的长者怀有亲切感,闲暇时重读了不少他的书。其中一本汪曾祺散文精选集 《万事有心 人间有味》择取了他生活中的光与影、晴和雨。汪曾祺文字淡泊通透,如话家常,干净而传神,细致入微而含情脉脉。书中文章篇幅都不长,实在是太适合碎片化阅读,他幽默风趣的风格,也颇能让人莞尔一笑。

读汪曾祺的书,你可能会猜想,这位可敬又可爱的老爷子,他的有趣和精气神都从哪儿来呢?若是非要从现在流行的原生家庭论中找原因,或许汪曾祺的 《多年父子成兄弟》会带来些许启发。这篇散文中,汪曾祺记述了父亲与自己,自己与儿子之间亲近、温馨、平等的关系。他对父亲的回忆多与玩乐和游戏有关,诸如放风筝、养金铃子、做西瓜灯,这些游戏看似简单普通,却充满了亲子互动。在他的眼里,父亲不只是爱跟孩子玩,更是带着孩子玩的“孩子头”。

以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的需要由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五个等级构成。而通常这些层次是无法跨越实现的,只有安全感足够,才能有爱和尊重及更高层次的需要。这枚有趣的灵魂被读者所熟识时,虽已是邻家爷爷的模样,但他身上分明一直bling bling闪亮着孩子一样的光,那或许就是治愈系童年之光吧。

再来看看汪曾祺关于青春期的记述。其中颇令人惊叹的情节,或许是父亲指导他写情书的那段:“我十七岁初恋,暑假里,在家写情书,他在一旁瞎出主意。 ”每每读到此,眼前都会浮现很多张青春期孩子家长焦灼又谨慎的脸,孩子早恋如何引导一直是教育领域里的重要命题,如何为青春设防,又能留住初恋的美好?唉,这简直太难了。倘若今天有家长像书中描述的这样做,那么,没准会上热搜吧。

翻遍全书,关于亲子关系,汪曾祺似乎从来没有高谈阔论地阐述过,只是记叙了一些看似琐碎的小事。文中皆是父子之间平等的对话,没有传统父子关系中“父父子子”的绝对权威和绝对服从。如果鲁迅在《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中的“所以我现在心以为然的,便只是爱”是一个父亲对孩子的大胆示爱,那么汪曾祺笔下的“多年父子成兄弟”,或许是父子人伦另一种较高的境界。文中的观点,对我们如何“做父亲”,如何处理亲子关系提供了不错的借鉴。

治愈系童年的能量之大令人难以想象,一定是让人受益终身的。 “我觉得一个现代化的、充满人情味的家庭,首先必须做到‘没大没小’。 ”这位可爱的老人如一股清流,不管遇到什么境况,都不会消沉沮丧,始终守护心中的热情和生机。他少俗虑,不悲观,兴致盎然地活着,或是因为心中一直住着一个充满安全感的小孩。

责任编辑:单蓓蓓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