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日报2021年5月12日第13版
一周说
解决“老大难” 不能靠“督办”
一些所谓的“老大难”问题,看似很难解决,可一旦见诸报端,马上就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立行立改。问题整改成了应急之举,而非应有状态和长久之策,也就让百姓有了“久‘拖’不决,一‘督’即办”的看法。
本报开启常态化舆论监督报道已有两年多,通过聚焦城市发展和百姓生活中的各种堵点、痛点、难点问题,推动了各项工作更快、更好地发展。而我们也注意到,在这些报道中,反映问题久拖不决的不在少数,其中既有鸡毛蒜皮的生活琐事,也有看似历史遗留的难啃“骨头”。但一经报道,问题就能马上得到突击解决,让人感慨舆论监督威力的同时,也难免会产生疑问:曝光如何成了解决某些“老大难”问题的必选程序?
其实,久拖不决事,未必件件难。4月6日,本报“曝光台”栏目刊发了《老旧居民区垃圾成堆,城中村形成的“垃圾场”越积越多》一文,报道了李沧区兴国路和崂山区王家麦岛村两处存在数年的卫生死角问题。这两处“死角”,市民多次反映,但一直都引不起相关部门的重视。而报道刊发后两天之内,两处积存多年的卫生死角就被彻底清理干净。
两处卫生死角的成因各有不同,但存在多年,市民数次反映却不见治理,被“拖”成了“老大难”。可一经媒体介入,就引起重视给予解决。相关部门的前后表现,反差甚大。个中缘由,耐人寻味。其实在很多群众反映的久拖不决之问题中,很多“小麻烦”在苗头初显时,相关部门“看不上眼”,久而久之,才拖成了所谓的“老大难”。正如一位投诉人所言:“有关部门对这些问题司空见惯了。”由此可见,卫生死角不是“清不了”,而是思想上“不想清”“懒得清”。眼下,我市正开展市容环境综合整治活动,类似这样的“死角”不在少数,希望相关部门能拿出“绣花”功夫,多些主动作为、多些设身处地、多些换位思考,方能打赢争创全国文明典范城市这场“硬仗”。
面对一些看似“老大难”问题,一些职能部门面对市民投诉,多次勘察竟然声称“没看见”。此前,本报“曝光台”栏目还刊发过《鲍鱼养殖“打游击”“蓝色海湾”结新疤》的报道,反映西海岸新区金沙滩西侧礁石区有养殖户违规岸边养鲍鱼的问题。采访中,记者曾以市民身份向相关部门核实情况,得到的答复是“我们不定期地过去检查,没发现你反映的鲍鱼笼子”。可报道刊发后,西海岸新区的回复变成了“该处养殖设施处在水位较深区域内,比较隐蔽,致使在日常巡查中未及时发现”。不仅如此,面对百姓多次反映都“没看见”的问题,在报道刊发当天,相关部门立刻约谈了养殖户,并在两天内就彻底拆除了该海域低潮线以上的672个养殖沉箱。
鲍鱼养殖户摸准潮汐规律与管理人员“打游击”,着实费了些心思,但也并非什么高明的“障眼法”。记者一眼能“看到”的问题,有关部门“不定期检查”,却因潮汐而“没看见”,不免让市民质疑其现场勘察是否有“走过场”的嫌疑。这也是很多久拖未决的“老大难”问题,只要不是举报人“紧追不舍”,或媒体“积极介入”,结果大都不了了之的主要原因。最终,因这种不称职的执法,问题久拖不决,百姓心生失望,政府威信受损。因此,某些职能部门这种“没看见”的毛病一定要治,面对百姓的诉求,不仅要愿意扑下身子、端正面对问题的态度,更要提高发现问题的能力,制定检查“攻略”,善打有准备之仗。如此,才能让问题整改真正经得起人民的“检视”。
采访中,面对一些“老大难”问题,记者听到最多的托辞是“历史遗留问题”。不久前,本报“曝光台”栏目刊发了题为《砂石厂如此“任性”为哪般》的报道,曝光即墨区卧龙陵路一家“散乱污”砂石加工厂“屡关不停”的问题。此前,记者也曾以市民身份向当地街道了解该砂石加工厂的情况,对方答复称“该砂石加工厂是历史遗留下来的,多次被取缔,但时常偷着干”。可记者暗访调查报道发布的当日,即墨区委、区政府便责成即墨当地街道、国土、公安、环保等10个部门、单位成立联合执法组,对非法砂石加工厂进行依法取缔和立案查处,仅用一天时间,非法砂石加工厂便彻底被关停。由此可见,遇到再难啃的“硬骨头”,相关区市、部门只要抓紧处理、追根溯源、查清问题症结、寻求长效治理之策,就能“药到病除”。否则,“小事”拖成“大事”,“大事”拖成“难事”,最终,不但百姓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护,政府部门的行政公信力也必然会严重受损。
媒体曝光,是为了推动职能部门更好地履职尽职。但“老大难”问题的解决,不能仅靠媒体“亮剑”。今年是青岛的“项目落地年”,一些棘手问题的解决,也要积极“落地”,方显职能部门“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的职能本色。未来,希望青岛市民的合法合规诉求能被重视,能有回音,如此,才能真正体现“三我”活动的初衷,也才能真正实现“爱青岛,让青岛更美好”的美好期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