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州湾、鳌山湾养殖面积连年扩大 美味价廉称霸全国 跻身我国最大散养基地之一
牡蛎,青岛人叫它海蛎子。10多年来,随着海洋资源的枯竭,被称之为“海中牛奶”的海蛎子由于价格便宜,美味肥美,一跃成为市民餐桌上的“头号鲜霸”。然而,青岛早报记者在调查中发现,20年前,青岛海蛎子养殖业并不发达,越来越大的市场需求,促使这一养殖产业面积逐年扩大,不仅占领了江北许多内陆地区,甚至挺进了南方海鲜市场。如今,依旧处于传统养殖水来的青岛海蛎子产业,以味美价廉的优势“游”遍大江南北,成为休渔期中不可缺席的“海鲜之王”。
现象:牡蛎渐成城市“符号”
作为以海鲜特色为代表的青岛,一直以来吸引着诸多游客的味蕾。夜幕降临,青岛各地的夜市上,烤牡蛎成为特色美食中一道亮丽的风景。吃烤牡蛎成了青岛的海鲜特色之一,渐渐形成了一种区域美食文化。正如台东小吃街一位商贩所言:前几年烤牡蛎在南方很流行,在青岛还不是很普及,而近几年青岛的烤牡蛎生意很火热,在台东不下10家烤牡蛎店铺旁,常常有游客排队品尝。
每年的休渔期,当市场上本地小海鲜缺席之时,而青岛市民和外地游客,总能在市场上买到肥美的海蛎子。三五个朋友,购买一大兜的蛎子和蛤蜊,到路边海鲜店加工后,喝着散装的青啤,几乎成了青岛特色美食的标配。可以说,如今,海蛎子在青岛的海鲜市场上,成为主打海鲜产品,自然也是青岛众多市民餐桌上的家常菜。
青岛的海蛎子,一年当中几乎不会断档,从春节后开始,一直到6月,每天以巨大的产量运往市场,即使到了7月播种下苗的季节,也有新鲜的蛎子上岸,填补市场空缺。刚一入秋,渔民养殖户就开始大量捕捞蛎子。特别是随着气温下降,气温越来越冷,海蛎子越发鲜美,到了元旦前后,产量开始增多。除了供应青岛市场外,青岛的海蛎了还被销往河北、天津和江南的福建、江苏一带。
调查:青岛牡蛎三大养殖区
青岛的海蛎子养殖产业,早在20多年前还不成规模,随着市场供需的扩大和海洋资源的枯萎,大量原来出海捕捞的渔船只变身养殖船,更多的渔民发展起海上养殖。其中海蛎子以养殖方式简单,促使大量的渔民加入其中。由此也成为这些年青岛海蛎子养殖业突飞猛进的主因之一。
多年来,早报记者一直关注青岛海蛎子的养殖产业。目前除了琅琊海湾有少量养殖外,主要分布于胶州湾的红岛海域、崂山湾的沙子口和即墨的鳌山湾。而海蛎子养殖速度发展比较迅猛的,当数鳌山湾和红岛区域。拿鳌山湾来说,这里风平浪静,常年洋流平稳,十分适合海蛎子生长。早在20多年前,以神汤沟为中心的几个小渔村,已经开始大力发展海蛎子养殖产业。一个小渔村100多户人家,就有八成以上的渔民从海上捕捞转入海上养殖。随着产量的不断扩充,加上销路越来越好,周边大量渔民开始养殖,这里的海湾自然成为青岛海蛎子最大的养殖区,仅一年的产量就多达3000多万斤。而紧随其后的是胶州湾红岛海域,这里和鳌山湾一样,合适海蛎子生长,每年数以万计的蛎子从这里运往全国各地,成为青岛的特色产品。
记者仅从城阳和即墨两个区域掌握的数据分析,由于海蛎子养殖面积很难准确统计,只能根据渔民报上来的数字粗略计算产量。目前,分布在青岛胶州湾、鳌山湾、崂山湾以及西海岸新区等区域的养殖产量,每年大约在6000万斤左右,仅鳌山湾一个渔村每年的海蛎子产值就超过了2000万元,产量和10年前相比,也增长了至少3倍之多。
揭秘:扇贝壳引来野生苗
青岛海蛎子的养殖方式,除了现在用的网箱式放养外,多数采用传统的筏式养殖。渔民介绍,青岛海域养殖的海蛎子,都基本上采用筏式养殖。这种养殖方法说起来很有意思。按照天气和海水温度推算,每年在7月1日前后几天,也就是野生海蛎子的产卵期,渔民开始进行海蛎子放养的工作。
传统的海蛎子养殖方式,首先要储备大量的扇贝壳,并在每一个扇贝壳上打出一个孔,拴在一根长约3米左右的粗绳子上。然后驾船将长绳放进深10多米的海水里。一个月过后,扇贝壳的表层就会粘满小小的海蛎子苗。而这些海蛎子苗都是纯野生的,因为海蛎子喜欢在扇贝壳上生长,7月1日前后正是野生海蛎子大量繁殖的季节。而在青岛地区,扇贝养殖业同样也十分发达,所产生的大量扇贝壳正好用来养殖海蛎子。到了冬季,海蛎子已经开始成熟,而这期间一直有海蛎子苗不断粘在扇贝壳上,渔民收获海蛎子的时间可以长达数月。
延伸:自然生长味道更鲜
和个大皮厚的南方生蚝相比,青岛的海蛎子显得皮薄个小肉嫩,由于在海水里自然生长的周期比较长,所以味道更显鲜美嫩滑。近几年,随着涨洋生态的恢复,大量的野生蛎子苗出现以青岛的各个海湾里。因此,在青岛的近海,有一种标志性的现象,就是在近海的岩石上,会有大量的野生海蛎子,只要遇到大潮,大量的赶海大军就会拿上工具,到岩石上挖野生蛎子。这种野生蛎子虽然小,但味道绝对称得上是青岛小海鲜中的一绝,时间长了在青岛的各大餐饮业中,形成了一道“野生蛎子炖豆腐”的特色美食。
沿着青岛海岸线上的小渔村行走,一定会有一道收获蛎子的风景线,刺激吃货的味蕾,让人流连往返。上岸的海蛎子都被现场打包,采用全冷链海鲜运输车运往市场。一名海鲜商贩介绍,去年因为疫情,青岛的海蛎子无法运抵南方,所以今年南方的海蛎子市场需求量变大,价格也很好。每天从即墨和胶州湾一带运往福建的海蛎子就多达50万斤,而加上运往全国各地的海蛎子,总量加起来超过了百万斤。
展望:青岛蛎子南方“称霸”
我国养殖牡蛎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早在汉代就有牡蛎养殖的记载,是世界上人工养殖牡蛎首先成功的国家。目前我国牡蛎养殖区主要集中在福建、广东、山东和广西。其中福建省牡蛎养殖面积居全国之冠。然而近10多年来青岛海蛎子养殖产业的异军突起,开始占领南方福建等地的海鲜市场。
去年时青岛带壳的海蛎子每斤批发价在1元左右,而今年随着产销量变大,价格上涨了一倍还多,每斤2到3元不等。记者调查发现,退回10多年前,青岛市场上的海蛎子,有一半产地在南方。如今,青岛市民日常吃的海蛎子,九成是本地养殖的产品。相反,根据青岛海域海蛎子的产量,多数被运往了南方市场。 这意味着随着青岛海蛎子养殖产业的不断扩容和产量变大,开始逐渐进入南方市场。一名南方海鲜商客坦言:“南方人吃海蛎子和北方不太一样,他们一般生吃多一些,所以运往南方的海蛎子需要选择大个头的。而最近几年青岛的海蛎子品质越来越好,在南方市场成了主要海鲜消费品。”(观海新闻/青岛早报记者 康晓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