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5月23日讯 城市与高校双向赋能。近日,在青岛举行的第56届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上,第二届中国城市与高校发展大会论坛举行。与会代表共同探讨高校与城市的融合、创新、共赢。
城市是高校最直接的外部环境,城市的建设发展直接影响着高校的生存和发展。城市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和文化结构,也直接影响着大学学科专业的设置,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的类型层次和结构。与此同时,大学也在支撑着城市的发展繁荣进步。没有大学的文化引领、人才支撑,城市的独特文化品味和经济社会发展就难以彰显。
浙江农林大学校长沈希教授认为,有作为才有地位。大学从政府、社会企业中获取办学资源的能力,取决于大学的办学水平。城市是资源的聚集地,大学如果要有所作为,就必须融入城市,在与城市的共生互动中吸取政府、社会、市场的力量,获取更多的办学资源,实现大学高质量发展。 现代城市发展需要建立拥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大学唯有密切关注城市发展的方向和重点,紧跟现代科技发展的前沿,找准自身的位置,才能发挥自身的优势,拓展新兴产业,助推城市产业转型升级。杭州市正努力打造新时代美丽中国的样板,浙江农林大学建立了美丽中国设计研究院,重组茶学与茶文化学,一二三产融合,积极融入杭州建设。
澳大利亚蒙纳士大学副校长兼苏州校区校长、澳大利亚工程院和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余艾冰教授讲述了东南大学与蒙纳士大学近期的合作与未来的机遇。他表示,产是商业化,工业需求带动产和学。新型的产学研结构,要通过专业研究所来进行。学校的创新基地培养研究生的方向,要密切联系地方产业,比如其所在学校专业在高能环境、“双碳”领域都有涉及。
日本长崎大学校长特别辅佐、国际交流担当多田彰秀教授用长崎大学的例子讲述大学如何促进城市的发展。长崎大学的前身是医学专科学校,太平洋战争结束时,长崎大学开始专注于研究放射暴露医疗疗法。学校除了给学生提供课程,还面向长崎市的居民开放主题演讲和专家讨论。教育系教师为市民提供如何种植植物、如何高质量进行小学和初中教育、如何改善特殊教育的课程。近期学校还对居民提供了新冠肺炎病毒相关知识的线上课程。长崎大学和高中开展合作,为高中生举行夏令营,比如请数学教授提供通俗易懂的课程和讲座。学校的医科博士生会在假期深入社区服务,贡献社区等。(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赵黎)
责任编辑:刘丽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