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日报聚焦 | 对标先进,转作风创一流当排头,青岛这些区市、部门这样做

青岛日报2021年5月27日3版

高新区:

发力实体经济

抓牢项目落地

高新区深入贯彻落实全市转作风创一流当排头动员会暨“项目落地年”观摩总结会精神,围绕项目落地迅速跑起来、动起来、干起来,迅速掀起“抓大项目、大抓项目”建设热潮,形成你追我赶、竞相发展的生动局面,以高质量的项目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加快打造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

位于高新区的蔚蓝生物国家动保工程中心与动物用生物制品、保健品综合生产基地项目建设现场。 周 伟 摄

狠抓实体经济不动摇。坚持“实体立区、产业强区”,把实体经济作为发展的本钱,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医疗医药、人工智能+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差异化、特色化发展,预计全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2%。紧盯主导产业方向,主动跑出去争项目、抢项目,加大头部企业招引力度,不断建链、补链、强链,新引进项目200个以上,总投资300亿元以上。狠抓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提供政策咨询、投融资、技术支持等服务。提升企业网格化服务水平,深化“拿地即开工”改革和“标准地”供给,加快蔚蓝生物动保工程项目、高测高精密数控装备等重点项目建设。深入落实“工赋青岛”行动,推进中国移动青岛数据中心二期建设,加快打造“人工智能+高端装备”工业互联网示范园区,不断提升“数字高新”“智慧高新”建设水平。

狠抓创新驱动不止步。坚持把创新放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以创新引领产业,以产业支撑创新。建立“揭榜挂帅”制,鼓励大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加快科研成果落地转化,全年技术合同交易额突破10亿元。依托康复大学加快科教产融合园区建设。开展好科技部“企业创新积分制试点”,强化科技型企业梯度培育,新认定“专精特新”、瞪羚企业、隐形冠军等30家以上,高新技术企业突破370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突破500家。深化“人才特区”建设,新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专家10人,本科以上人才7000人。依托青岛以色列国际客厅、欧盟项目创新中心(青岛)等平台,链接更多高端创新要素。

狠抓功能配套不松劲。打造教育高地,做好康复大学配套设施建设,推动青岛五十八中高新校区、中欧国际城初中等如期启用,加快北京、上海优质教育资源落地。打造生态园区,突出时尚感、科技感,对道路、景观、绿化等进行深度提升,打响“枕河听海、九水一区”的生态品牌,争当青岛绿色转型发展先行区。打造品质城区,围绕宜创宜业宜居,加快首创奥特莱斯、金茂览秀城等商服设施以及东方伊甸园等配套设施建设。

位于高新区的海纳光电环保仪器仪表产业园项目正在加紧建设中,预计明年一季度竣工。 周 伟 摄

狠抓队伍建设不懈怠。大力倡导勇争第一、唯旗是夺,深入思考、扎实行动等七种机关文化,“靠上、拼上、豁上”,把项目从纸上落到地上。加强项目调度,建立“周调度、月通报、季观摩”制度,领导干部顶格协调、带头攻坚,提供高效服务、化解项目难题,形成“在谈项目抓签约、签约项目抓落地、落地项目抓投产”的良好态势。强化考核奖惩,用好“四个维度”考核办法,一切盯着项目看,一切围绕项目转,一切扭住项目干,将考核结果与薪酬收入、评优评先等挂钩,激励广大干部在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一线建功立业。(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周 伟)

蓝谷:

聚焦大平台大项目

做优做强海洋经济

从此次考察学习和项目观摩中,蓝谷深刻认识到,作为一个年轻的功能区,在产业集群发展壮大、城市品质完善提升上还有很大的空间,要创一流、要当排头,必须要有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拼命三郎”精神。

下一步,蓝谷将在对标对表中开展自我革新,加大创新突破力度,按照时间过半、任务过半的要求,狠抓项目攻坚落地,加快把蓝谷打造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海洋科技创新策源地,为青岛打造国家海洋科学城、争创全球海洋中心城市贡献力量。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提升项目落地执行力。全面强化蓝谷管理局和即墨区“局区一盘棋”协同发展理念,用好局区协同机制,推动涉及44个项目、约4800余亩土地的腾地拆迁任务。制定“项目落地年”实施意见、下发目标任务书、签订军令状,推动重点项目再落实、关键举措再细化、工作责任再压实。开展政府购买法律服务督促惠企政策落实,深化政务服务流程再造,为项目落地提供保姆式服务。

精准开展双招双引,提升产业要素集聚力。聚焦大平台、大项目、大产业,突出海洋特色、“四新”经济、未来产业,瞄准涉海高校院所、500强和领军企业,靶向出击、定向招引,在项目需求、问题协调、要素供给等各个方面全程跟进,做好招商接力的全流程服务。发挥青岛海洋科技创新创业联盟、青岛海洋能源融合发展产业联盟平台优势,加快推进成果转移转化,促进产业建链、延链、强链、补链。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蓝谷医院项目已“破土”而出,随着工程进度的加快,预计年底主体结构将实现封顶。 王 涛 摄

用好用活平台资源,提升动能转换支撑力。坚持将平台集聚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推进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超算中心、华录海洋大数据产业基地、网易联合创新中心等落地运营,培育壮大信息产业;推进蓝谷智慧医疗健康产业社区、青岛啤酒生物工程研发创新基地、威刚生物等启动开工,培育壮大海洋生物产业;推进青岛智能航运发展产业基地、大洋钻探船北部码头暨科研保障基地、200万千瓦海上风电融合示范风场等加快建设,培育壮大海洋技术装备产业。

发力城市品质改善,提升城市综合承载力。锚定国家海洋科学城核心区的目标,高起点规划布局,完善交通、教育、医疗、商业、公园等城市公共服务配套。加快北航青岛国际科教新城、山东大学齐鲁医院蓝谷医院、山大实验中学、环球融创海洋文旅城、小岛湾北岸海岸带综合整治等一大批重点城市配套项目建设。推进轨道交通11号线TOD综合开发,优化枢纽站点与周边区域一体化设计,促进交通圈、商业圈、生活圈“多圈合一”,带动蓝谷烟火气息日渐浓厚。(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王 涛)

市生态环境局:

率先探索碳中和路径

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对标先进找差距,开阔思路促发展。为深入贯彻落实全市转作风创一流当排头动员会暨“项目落地年”观摩总结会精神,市生态环境局围绕“突出党建引领、紧盯项目落地、持续创先争优”三大主题,持续打造生态环保铁军队伍,聚焦“减污降碳”,落实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系统治污,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全市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突出党建引领。扎实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充分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推进党建工作与生态环境工作深度融合,增强党组织的战斗力和凝聚力。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对标学习创一流,全面提升思想境界、目标定位、工作标准,敢于立足全省全国争先进位。抓好党史学习教育,将学习党史同总结经验、观照现实、推动工作结合起来,同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结合起来,同生态环保督察工作结合起来,同加快建设生态环保铁军结合起来,以市民对美好生态环境的向往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引导全局党员干部职工立足本职为民服务,用心用情用力解决群众身边“急难愁盼”的生态环境问题,加快补齐生态环境保护短板。

紧盯项目落地。科学编制“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持续推进大气、水、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深入开展土壤污染防治行动,促动污染防治攻坚战向纵深拓展发力。立足生态环境保护职能,积极投入15个攻势,全力服务国家、省、市重大战略。深化环评审批改革,支持服务企业绿色发展。实施重点项目提前介入、精准帮扶,对全市“项目落地年”确定的重点项目实行“一对一”专人服务,支持和服务重大项目落地建设。通过指导帮扶,引导和促进企业自觉守法,助力企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加强生态环境监管执法能力建设,加快推进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提高生态环境管理信息化水平,大力发展环境科技,全方位提升环境保护治理能力。

持续创先争优。加强行业对比,培育特色亮点、创先争优。落实“工作项目化、项目清单化、清单责任化”,把一项项工作任务明确目标、层层分解、倒排工期、挂图作战。发挥率先垂范作用,积极创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编制和实施青岛市碳排放达峰行动工作方案,开展温室气体与大气污染物协同控制,统筹推进应对气候变化和生态环境工作。开展青岛西海岸新区气候投融资国家试点,以气候投融资助推产业发展。开展青岛市海洋碳汇家底调研及增汇路径研究,率先探索碳中和路径,争创全省、全国碳中和先行示范区。(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吴 帅)

市城市管理局:

扎实解决群众难题

全面提升城市品质

市城市管理局将坚决贯彻全市转作风创一流当排头动员会暨“项目落地年”观摩总结会精神,聚焦市容环境整治重点任务,聚焦市民群众所需所盼,聚焦对标赶超差距短板,在思想上、行动上、方法上再解放、再创新、再抓实,推动城市管理工作高质量发展,促进城市品质全面提升。

抓实抓细市容环境整治。聚焦争创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和迎接国家卫生城市复审任务,瞄准城市品质改善提升攻势山头目标,当好主力军、先锋队,向重点难点问题发起攻坚,不断提升城市管理精细化水平。加强环境卫生清洁,落实好环境卫生责任区制度,创建深度保洁道路330条,让城市更干净整洁。强力推进拆违治乱,确保完成200万平方米存量违建拆除任务和200个违建治理示范楼院打造。同时,加强对区(市)、街(镇)的督导考核,全面压实市容环境问题整治责任,对市民群众关心的占路经营、乱贴乱画“小广告”、餐饮油烟、噪声扰民、不文明养犬等问题常抓不懈、持续攻坚。大力清除卫生死角,提升背街小巷、老旧小区的保洁水平,让市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

更好更快服务市民满意。聚焦市民群众所需所盼,努力提升专业化服务水平。整改供热不达标用户1200户,发展老旧住宅配套天然气1000户,让市民群众感到更方便、更温馨。在9个海水浴场设立党员先锋岗,打造“青岛四季”时尚灯光秀,让市民游客深刻感受青岛的“景美人和”。坚持“开门办城管”工作理念不动摇,继续办好“星期三问城管”“城管服务进社区”等活动,全面倾听市民诉求,扎实解决群众难题,让“青岛城管,在您身边”成为市民共识。围绕市民群众反映的重难点问题,实施局长包区包案,每个局长负责一个区,带着问题清单沉下去,配合区市做好问题化解工作,让市民群众看到变化、感到诚意。探索实施共治共享,推行“个十百千万”工程,广泛招募公众委员、市民代表、城管志愿者等,引导更多的市民群众理解、关心、支持、参与城市管理,努力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城市管理工作格局。

创新创意建设一流城管。瞄准全国前列站位,聚焦青岛城管问题短板,以创新创意的勇气与魄力,努力在全国争一流、当排头。以成立“学深圳、赶深圳”学会城市管理分会为契机,加强胶东五市交流合作,加强城市治理和城市美学研究,让更多创新创意在城市管理领域汇聚、碰撞,为全国的城市管理工作提出更多“青岛方案”。高标准建设好“一中心、一平台、一张图、N应用”的城市综合管理服务平台,高效能发挥好城市治理智联盟的作用,开发更多管用、好用的科技应用,推动城市管理的数字化、智慧化转型,以更高效的城市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更好地为群众服务。(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贾 臻)

责任编辑:郝媛媛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