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垃圾桶数量不足、居民依然习惯“一包扔”⋯⋯垃圾分类第二年,待补短板还不少

分类垃圾桶数量不足、居民依然习惯“一包扔”、智能垃圾分类收集站成摆设⋯⋯

垃圾分类第二年  待补短板还不少

垃圾堆积、私搭乱建现象严重、违停车辆妨碍行人通行⋯⋯5月27日,青岛召开争创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工作调度会,会上先以这样一个“问题曝光片”开场。

很显然,以曝光片开场,意在督促警醒各区市、部门、单位:争创全国文明典范城市,这样的态度和节奏可不行!这与国际大都市定位、与在全国全省创一流当排头的要求极不相符!必须认真地剖析各自区域、领域、行业存在问题,并找准努力方向,立行立改!

有害垃圾桶内装有少量垃圾。宋新华 摄

今起青岛晚报开设“争创文明典范 建设美丽家园”专版,通过记者调查、互动热线、“随手拍”曝光等形式,一起聚焦问题,补短板,找不足,树立典型,推广经验,营造全市上下关心支持创城工作的浓厚氛围,为争创全国文明典范城市打好基础、贡献力量。

垃圾分类是新时尚,是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生活环境、关系节约使用资源的“关键小事”,也是社会文明水平的一个重要体现。自2020年1月6日《青岛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施行以来,我市围绕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目标,在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体系建设上下功夫,市区76个街道、724个社区的5551个小区和2268个公共机构已实现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整体形势向好的背后,也要看到,目前青岛推行垃圾分类依然存在着一些难点、堵点,特别是垃圾分类推进不平衡的问题较为突出:一些小区的居民依然没有养成垃圾分类的习惯、垃圾分类投放的参与率和准确率较低,也缺乏有效的监督;一些地方出现了垃圾分类投放设施设置不合理、桶点管理不到位、收运不及时导致脏乱差等“垃圾分类后遗症”。近日,一些市民反映岛城部分小区存在垃圾分类效果差的问题,记者分头到李沧区福临万家等小区进行了实地探访,垃圾分类工作推进确实不理想。

镜头1

“撤桶并点”后垃圾乱扔

“自从小区‘撤桶并点’后,我们单元楼下原来放垃圾桶的地方没有了垃圾桶,却依然成了一些不自觉的人扔垃圾的地方。”27日傍晚,在市北区同德花园小区,拿着快递盒下楼扔垃圾的居民李女士抱怨道。她带着记者来到该小区4号楼2单元门口,只见栏杆上挂着一块醒目的“温馨提示”牌,上面写着“各位居民,此处垃圾桶已撤并至东门门口处集中投放点,请移步至此投放点投放,谢谢配合!”记者看到,就在这块“温馨提示”牌下,裸露的土地上,三个装满垃圾的垃圾袋在大风中被吹得东倒西歪,其中两个白色的垃圾袋甚至没有封口。在另一个单元门口,同样的“温馨提示”牌前,一个紫色的快递外包装袋被随意丢弃在地上,风一刮就被吹跑了。

在该小区东门门口的垃圾分类集中投放点,绿、灰、蓝、红四色的四分类垃圾桶一字排开,分别对应厨余垃圾、其他垃圾、可回收物和有害垃圾。垃圾桶前的地方放着三个盆,里面是垃圾分类指导员破袋二次分拣后,挑出来的瓜皮等垃圾。记者依次掀开四个垃圾桶看到,虽然设置了四分类垃圾桶,但小区居民依然有垃圾“一包混扔”的情况。在蓝色的可回收物垃圾桶里,有两袋用塑料袋包起来的垃圾,而按照一旁垃圾分类指示栏的图示,塑料袋属于其他垃圾。在四分类垃圾桶的旁边,放着十几个绿色和灰色的垃圾桶,在一个敞口的绿色厨余垃圾桶里,记者看到了本应出现在可回收物垃圾桶里的快递箱。

一小区“撤桶并点”后出现垃圾乱扔现象。董真 摄

镜头2

小区里难见分类垃圾桶

27日下午,记者来到四方实验小区,这是一个建成于上世纪90年代的老小区。小区内,每隔一段距离就能看见垃圾桶,但记者在小区内转了一圈,却很难看到四分类垃圾桶。

在小区居民单元楼下,只有两个垃圾桶,分别为厨余垃圾桶和其他垃圾桶。在小区一处靠近变电站的地方,记者终于见到了较为齐全的四分类垃圾桶。不过,不少小区居民告诉记者,即使摆放有分类垃圾桶,也基本上是“形同虚设”。“有些邻居可能觉得即使是按照分类要求投放的垃圾,在清运时也一并混了起来,那分类投放就没有意义了。”一名小区居民称,实施垃圾分类以来,住在其他小区的不少亲戚朋友都领到了颜色不同的分类垃圾袋,但他却从来没有看见社区或物业公司发放,有时候从新闻上看到其他小区发放分类垃圾袋,感觉很羡慕,他一直有个疑问:“为什么我们小区没有这样的措施?”

一小区内分类垃圾桶数量不足,摆放也不规范。徐美中 摄

镜头3

分类收集站使用频率低

投放垃圾自动识别、自动称重、丢垃圾可积分换礼⋯⋯近年来,岛城多个试点小区配备了智能垃圾分类装置。新鲜过后,这些功能“高大上”的智能装置的使用率如何?在市南区燕儿岛路上的燕岛福华园小区北门,有一处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站。27日下午,记者在这里看到,电子显示屏上滚动播放“垃圾分类小事不小,利国利民绿色环保;垃圾分类小习惯,举手之劳大文明”等约十条宣传语。该收集站的五个投放区域分为厨余垃圾、其他垃圾、有害垃圾和可回收物四大类,其中“其他垃圾”占了两个投放位置。记者尝试投放垃圾,拿了一张废纸靠近“其他垃圾”的黑色小按钮时,小挡门自动感应缓缓弹开;对准后松手才发现,门后的投放区是空的,连垃圾桶也没有。随后,记者又查看了其余几个垃圾投放区,发现厨余垃圾桶和有害垃圾桶里有少量的对应垃圾。

一名路过的居民称,由于大部分居民进出都是走南面的正门,而且小区里很多地方都放置了垃圾桶,所以很少有人专门走到北门这里投放垃圾。

“这个垃圾分类收集站建成快两年了,一开始大伙挺好奇的,也有一些居民体验过,不过老人不习惯用。现在只有少数居民偶尔用用,我和家人也不常用,主要还是没养成习惯,也怕麻烦。”居民李先生告诉记者,他家楼下和一楼平台都有垃圾桶,出门随手就把垃圾扔了,不会特意到北门来扔垃圾。

探因

习惯没养成 管理有缺位

在李沧区福临万家小区,一处垃圾桶摆放点,几个垃圾桶并没有特别明显的分类标识,各类垃圾也是混装混投。探访中记者发现,类似现象并不少见,究其原因,既有部分居民没有养成分类投放习惯的问题,在垃圾分类管理的覆盖面和具体执行层面上亦存在着缺位。

对于当下垃圾分类存在的问题,居民、社区和物业公司、主管部门都有话说。不少居民认为,小区垃圾分类设施配置不完善和分类效果不佳,导致大伙参与垃圾分类的积极性不高。一名社区工作人员则告诉记者:“‘撤桶并点’后,有些住户还是不分类直接扔垃圾,我们每天的工作量很大,没法一直‘驻桶指导’。小区也在想办法,例如设置奖惩制度提高分类率。”在她看来,青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已进入新阶段,不仅需要生活垃圾分类“达标示范小区”这样的“尖子生”做榜样,也要让更多的小区垃圾分类效果取得明显提升,通过提高居民的获得感和认同感,真正提高居民分类投放的意愿。

事实上,垃圾分类从来都不是少数人的事情。想要“分”出效果,需要全民参与,也需要相关部门在健全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体系、做好“顶层设计”的情况下,实现垃圾分类全过程规范管理,进一步提高生活垃圾分类的有效覆盖面。(观海新闻/青岛晚报记者 董真 徐美中 张译心 刘卓毅)

责任编辑:孙丽荣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