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垃圾“乱扔族”和劝导员打“游击战”,垃圾分类为何成小区“老大难”?

争创全国文明典范城市,需各方齐心协力,针对创城工作中的短板不足,像啄木鸟一样“挑刺”,对问题进行诊断并“对症下药”,方能补齐短板,文明创建才能致远。

李沧区振华苑小区的厨余垃圾桶。刘卓毅 摄

本报昨日报道了岛城部分小区存在垃圾分类效果差的问题,引发了很多热心读者的关注,一些读者、网友在互动中,反映李沧区部分小区存在垃圾投放不分类、分类垃圾桶“上锁”等问题,有的“乱扔族”甚至和社区劝导员打起了“游击战”。昨日,记者实地探访了这几个小区,发现那里的生活垃圾分类确实有不少问题。说起当下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推行到底难在哪儿,各方普遍认为,居民分类意识不强、垃圾分类的基础设施仍存在明显短板均是制约垃圾分类实施效果的突出问题。

厨余垃圾桶咋这么受欢迎?

记者在李沧区振华苑小区探访时发现,小区4号楼前设置有分类垃圾回收点,分别用蓝、红、绿、灰四种颜色指明了分类垃圾桶里可以盛放的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厨余垃圾、其他垃圾。但记者走近一看却发现,绿色和灰色的垃圾桶上连盖子都不见了。在用于盛放厨余垃圾的绿桶里,有人把原本属于可回收物的食物包装袋、酱油瓶和鸡蛋壳、菜叶等厨余垃圾扔在了一起。

在小区6号楼前和社区小广场西边,小区也设置了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的垃圾分类投放点,一旁还有宣传指示牌告知大家如何分类丢弃垃圾。遗憾的是,在厨余垃圾的绿色垃圾桶里,总是能看见包装袋、快餐盒、木头架子等不属于这里的垃圾。

记者采访时注意到,很多小区居民习惯在下楼时,将成袋的垃圾往桶里扔,而不管里面装着的是什么。不少居民坦言,他们知道垃圾分类,也从各种渠道了解过垃圾分类。“为啥不分类呢?”面对这一问题,大伙不愿多说。一名居民告诉记者,大部分没有分类丢垃圾的居民都是嫌麻烦,家里没有设置分类垃圾桶或者准备分类垃圾袋。

可回收物垃圾桶被铁丝勒住

“我们小区的两个分类垃圾桶上了锁。”5月28日上午,记者接到重庆中路一小区居民报料后来到现场探访,发现该小区的1号楼和4号楼中间的过道上设置了一个垃圾分类点,有一红一蓝两个垃圾桶,桶盖被铁丝紧紧箍住,压根打不开。“一个多星期之前就这样了。”一名小区居民称,他之前想把废弃的快递包装盒扔进可回收物垃圾桶里,却发现垃圾桶被绑了个严实。“这样的分类垃圾桶不就成了个摆设么?”他吐槽道。

垃圾未分类 社区很头疼

“垃圾分类,习惯养成很重要。”提到垃圾分类,振华苑社区书记韩翼飞有不少话说。据韩翼飞介绍,小区里有1000多户居民,设置了30多处分类垃圾点,社区也安排了垃圾分类劝导员,展开了巡查。制度建好了,但现实的情况是,垃圾桶一天24小时“在岗”,居民随时随地都能扔垃圾,而劝导员人手不够,更不可能24小时巡查,有些居民打起了“游击战”。针对不少居民还未养成分类投放垃圾的习惯,韩翼飞表示,社区将会加强宣传和巡查督导,并将情况记录上报街道。

振华苑小区西边是一片平房,很多平房门前都挂着“西流庄村”的门牌号,这里的垃圾分类也是“老大难”,甚至有些人为了省事,直接把一些废弃物丢在了家门口。据社区书记介绍,很多外来务工人员租住在平房里,有些人搬家时没来得及带走铺盖等物品,后面的租客直接把这些未被“留用”的物品甩出了家门就再也不管了。“社区天天都要派人清理。”韩翼飞称。(观海新闻/青岛晚报 记者 刘卓毅 董真)

想要“分”出美丽 软硬件都得跟上

推行垃圾分类面临的“2.0版”难题,在各地是普遍现象。

住建部城市建设司相关负责人曾坦言,“居民的生活垃圾分类意识仍需加强,还没有普遍养成生活垃圾分类投放行为习惯,尚未从‘要我分’转变到‘我要分’。不少地方生活垃圾分类进校园工作还停留在面上,有的只是搞一阵风、表面化的活动,没有真正将生活垃圾分类教育作为培养一代人的重要抓手来抓,生活垃圾分类教育尚未入脑入心。”

针对打“游击战”的垃圾乱扔族,最好的解决之道,是垃圾分类宣传教育打“持久战”。

另一方面,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收集、运输和处理四个环节都需要建设配套设施。仅在垃圾分类投放端,不管是建立垃圾分类收集站、购置分类垃圾桶,还是组建持续性的垃圾分类指导员队伍,对于街道社区或负责小区垃圾分类工作的物业公司来说,都是一笔不小的投入。“我们也想尽量多安排一些专业人员驻桶指导,但资金有限,没法聘请那么多垃圾分类指导员,光靠志愿者也不是长久的办法。”市南区东部某小区的物业公司经理告诉记者,推行垃圾分类的资金来源,是让他最头疼的问题。

今年5月13日,发改委、住建部印发《“十四五”城镇生活垃圾分类和处理设施发展规划》。《规划》要求,到2025年底,直辖市、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等46个重点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和处理能力进一步提升。《规划》提出,完善支持政策,积极发挥中央预算内投资引导作用,支持城镇生活垃圾分类和处理设施建设。各地要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创新资金使用方式,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落实生活垃圾分类和处理领域税收优惠政策。

青岛垃圾分类,依然任重道远。但沿着正确的方向,路再难,也要走下去。(观海新闻/青岛晚报记者 刘卓毅 董真)

妙招!这里有个“样板间”小区

城阳前旺疃社区推行“撤桶并点,定时定点”投放模式一年来改变居民投放习惯

原先下楼随手一扔,现在每天习惯在家里做好垃圾分类后,在小区垃圾分类收集站开放的早晚两个时间段,准确地分类投放……自2020年3月份以来,我市积极推广垃圾分类“撤桶并点,定时定点”投放模式。面对同一套“试卷”,岛城一些小区交出了“高分答卷”,小区也变得更加整洁,从而形成了良性循环。这些垃圾分类“模范生”的好经验、好做法,值得其他小区借鉴。

做好垃圾分类,小区变得更加整洁。

昨日上午8时许,城阳区城阳街道前旺疃社区居民隋珍花拎着两袋垃圾,来到小区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站,轻车熟路地分别投入绿色的厨余垃圾和灰色的其他垃圾投放口。“现在我们小区95%以上的居民分得都很好,只有极少数刚搬来的居民对垃圾分类还不熟练。”收集站里,垃圾分类指导员曹江文笑呵呵地说。

前旺疃社区的这座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站,是一座标准的智能生活垃圾分类密闭收集站,集多媒体宣传服务,投放后洗手清洁、防雨、照明、监控等功能于一体,还具有杀菌、除虫、除臭功能,于2020年4月投入使用。一年多的时间过去,收集站的运行状态良好,有效解决了原来小区垃圾桶点过多导致的分类管理困难、分类效果差等问题,被居民们视为社区环境卫生提升的“大功臣”。

“去年城阳街道提倡采用撤桶并点模式提升垃圾分类效果,我们社区是第一个响应的。”负责垃圾分类工作的前旺疃社区党委委员臧喜德介绍说,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站让居民的生活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现在分类投放准确率已经达到95%以上。”

达成“超高垃圾分类投放准确率”和“超高居民认可度”成就,前旺疃社区有何秘诀?原来,该社区有一套自己的“分类经”,包括:充分发挥“熟人社区”优势,在社区微信群里设置垃圾分类“红榜”和“黑榜”,并开展垃圾分类“每月之星”评定,在居民楼道张榜公示,通过激励机制,提高居民垃圾分类积极性;社区将垃圾分类写进《居民公约》,把居民垃圾分类考核情况与福利待遇、星级文明户评定挂钩;定期聘请垃圾分类专家进行知识讲座,结合不同季节垃圾类型特点为居民讲解和探讨垃圾分类妙招。另外,“巡逻+天眼+网格员”助力模式也是该社区持续推进垃圾分类的一个妙招。社区巡逻队成员每日开展不间断巡查,发现乱丢垃圾、不按规定分类的当面劝阻并记录在册。同时,通过24小时监控,对于乱扔垃圾者,调取监控锁定当事人,进行处罚和教育。(观海新闻/青岛晚报记者 董真)

责任编辑:荣潇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