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澜阁 | 用一米的高度看城市

青岛日报2021年6月1日2版

用一米的高度看城市

今天是“六一”国际儿童节。从今天起,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将正式施行。与旧版相比,新版未成年人保护法增添了不少新条款、新表述。用网友的话说,就是对孩子有些“偏爱”。

其实,“偏爱”孩子是应该的。一个文明社会,理应给予孩子最大程度的关爱。我国在立法方面,对未成年人权益一直很重视,近三十年内已对未成年人保护法进行了三次修订,这在其他立法中并不多见。新版未成年人保护法,对近年来所凸显的一些问题进行了规制。比如,针对“鸡娃”现象蔓延,明确规定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应履行“保障未成年人休息、娱乐和体育锻炼的时间”的监护职责。针对以往司法实践中较少倾听孩子的声音,明确规定法院处理离婚诉讼时,在未成年子女抚养问题上,“应当尊重已满8周岁未成年子女的真实意愿”等。孩子的意见得到了应有的尊重,而不再被视为父母的“附属品”。

守护孩子,需要把责任压实。新版未成年人保护法还有一大亮点是增设了网络保护专章。截至2020年12月,中国网民人数达9.89亿,其中学生占比达21%。不少家长对孩子上网很担忧,但不得不面对的是,互联网已成为学生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和休闲娱乐的重要途径,不让孩子上网,几乎是不可能也不可取的事。早在2007年,我国就有针对网络游戏的防沉迷系统上线。今年“六一”前夕,各平台又纷纷表态对防沉迷系统进行升级。然而,近日经多家媒体实测发现,部分平台仍漏洞百出。有的在“青少年模式”下,仍有打软色情擦边球的视频及直播;有的仍能购买游戏点券、理财产品;有的将“青少年模式”在页面上设置得非常隐蔽,很难找到——14年过去了,某些平台明明没什么技术门槛,却偏偏保持“龟速”,属于典型的“装睡”,实质是舍不得流量和利润,不放弃对孩子的收割。要想使其负起责任,还需监管部门拿出雷霆手段。

对孩子的呵护,体现在城市精细化治理中。如何预防校园欺凌、如何让儿童用药更精准、如何给儿童多些体育锻炼场所……这都是呵护未成年人权益的具体问题。而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学会跟孩子换位思考,“用一米的高度看城市”,这将为社会治理提供不一样的视角。目前,一些地方正在着力建设“儿童友好型城市”。比如,深圳将“积极推动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纳入发展规划纲要;长沙提出将儿童权利作为城市发展核心要素,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成都启动儿童友好社区试点工作。这些地方所积累的经验值得借鉴。“用一米的高度看城市”,需要在政策法规、基础设施、社会环境等各方面,给孩子提供更全面的保障、更贴心的服务、更良好的体验、更广阔的空间和更美好的未来。

关爱孩子,就是守护城市的未来。最好的城市,应该是最受孩子们喜爱的城市。对于他们,我们的“偏爱”更应多多益善。(王学义)

责任编辑:程雪涵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