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6月3日讯 世界种业正迎来现代生物育种科技革命,一粒小小的种子早已成为科技较量的赛场。
观海新闻记者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获悉,由该所承担建设的国家级海洋渔业生物种质资源库项目顺利推进,已收集保存海水养殖生物活体种质213个种、6000份以上;标本3万多份;细胞资源2万余份;基因资源2万余份;微生物资源近2万余份,合计收集保藏各类海洋渔业生物资源样品10余万份。
建设“海洋生物资源库”是2000年由时任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所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唐启升最早提出,项目从概念形成到落成竣工历时20年,总投资1.6亿元。是我国迄今投资规模最大、保存规模最大、设施最先进的海洋渔业生物资源库。该资源库以收集保藏与可持续开发利用我国海洋渔业生物种质资源为主线,针对我国不同海域的区域特点以及海洋渔业生物资源保护现状,构建基因、细胞、组织、活体、群体等保存库体系,保存海洋渔业经济生物种类、珍稀与濒危物种、微生物等,覆盖区域以中国专属经济区为主体,兼顾远洋和极地。该资源库由黄海水产研究所牵头,联合水科院东海所、南海所,中科院海洋所、南海所,中国海洋大学等优势单位共同打造1个主库、3个分库、4个特色库和3个中心的海洋水产种质资源收集保藏新格局。
资源库下设“五库二中心”,即:海洋渔业生物基因资源库、细胞资源库、微生物资源库、活体资源库、群体资源库,以及数据处理中心、大型仪器设备共享中心。
其中基因库负责收集保藏海洋动物(鱼类、虾蟹、贝类、棘皮类)、藻类和渔业微生物等遗传资源的组织、DNA、RNA和各类基因文库等实物样品,获得并保存重要渔业经济生物的基因组、转录组以及蛋白组等多组学数据,实现基因组、功能基因、分子标记等基因资源收集和保存的数字化和信息化。
细胞库负责收集和保存海洋藻类细胞、海水动物细胞系、海水动物胚胎干细胞系等,建立藻类种质分离、纯化、鉴定以及保存技术体系,建立海水动物细胞和胚胎冷冻保存方法、体细胞克隆技术,保存重要养殖、珍稀和濒危海洋动物细胞系;为基因功能的分析、水产品种改良、疫苗研制和环境毒理研究提供技术服务。
微生物库主要负责海洋渔业相关有益微生物、病原微生物、共生微生物等的收集和保藏等,对微生物进行系统分析、鉴定;利用超低温冷冻、真空干燥等实现高复苏率的微生物稳定保藏;建立开放共享平台,为我国海洋微生物科技研究提供物质基础。
活体库承担海洋渔业生物活体种质保存,涵盖鱼、虾、蟹、贝、藻、参等,包括黄海所培育的15个国审新品种核心种质、脊尾白虾模式动物、青鳉模式动物、热带珊瑚礁观赏鱼及其他珍稀或优良活体种质等。为良种创制、绿色养殖、资源保护等科学研究提供活体种质及标准化养殖测试平台。
群体库以标本保存为目标,主要保存种类为捕捞资源、养殖资源、珍稀与濒危生物和鱼卵仔稚鱼及其饵料生物等。样品保藏的形式包括浸泡标本、剥制标本、干制标本、透明标本等。可以为海洋渔业资源分类、物种多样性保护等提供实物资料和科学依据,同时为海洋捕捞和养殖管理提供技术支撑。
据了解,目前项目所购置的仪器设备已经基本调试完毕,本月底已收集的样品将完成整体入库。下一步,资源库将系统化开展水产种质资源调查,完善监测体系;强化水产种质资源保存软硬件建设,提升保藏能力;搭建水产种质资源鉴定与基因发掘平台,支撑高效利用;加强水产种质国际交流,丰富我国水产种质多样性;加快推进水产种质提升工程,以用促保,支撑产业发展。5年内,将收集保藏海洋渔业生物资源样品20万份,创新水产育种技术5项以上,针对主养大宗水产品种,培育新品系10个以上,国家审定新品种5个以上。为渔业管理、养殖绿色发展和水产种业“翻身仗”等提供科技支撑。
黄海所专家介绍,自1990年以来,中国水产养殖量一直处于世界第一位,占世界总养殖量的60%以上。水产种质是国家战略性资源,是水产育种科技创新、种业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保障水产品供给、支撑水产养殖绿色发展的“芯片”。建设现代渔业生物资源的“诺亚方舟”,是践行海洋强国战略,推动渔业转型升级的重大举措,也是提升海洋科技创新水平和完善我国生物资源保藏体系建设的重大需求。(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王萌 文/图 )
责任编辑:王凤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