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 ​陈济敏:“生命的价值要用贡献来衡量”

青岛日报2021年6月7日6版

陈济敏:“生命的价值要用贡献来衡量”

心系民生

“生命的长短是用时间来衡量的,而生命的价值要用贡献来衡量。要创造辉煌的人生价值,只有用奉献和牺牲去换取。”这是陈济敏写在日记中的一句话。他是这么写的,也是这么做的,无论在什么岗位上,他都勤奋学习,开拓进取,在人民群众中树立了党员领导干部的良好形象。

1998年6月18日,时任胶南市琅琊镇党委书记的陈济敏因病倒在工作岗位上,经抢救无效不幸去世,年仅39岁。陈济敏短暂的一生中,始终将自己与工作岗位紧密相连,把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贯穿始终。他离世时,太多太多受过他帮助的人因为不舍、感恩、惋惜而捶胸顿足、放声大哭。

1998年12月22日,山东省委下发《关于开展向陈济敏同志学习活动的决定》。自此,一个勤奋学习勇于开拓、牢记宗旨心系群众、忘我工作无私奉献、清正廉洁严以律己的共产党员形象树立在齐鲁大地,他的事迹为更多的人所熟知。

琅琊镇党风廉政文化教育基地内有关陈济敏事迹的展示资料。

始终把脱贫攻坚当作“头等大事”

4月23日,记者走进现在的西海岸新区琅琊镇寻访陈济敏曾经的足迹时,天上下着微雨。他生前用过的书桌、台灯、钢笔、书籍、笔记本被静静地摆在琅琊镇党风廉政文化教育基地内,每一位前来参观学习的中共党员、普通市民,无不对他的先进事迹油然起敬。

1992年,陈济敏由胶南镇调往偏僻的理务关乡担任乡长,当地以粮为主的单一农业经济严重束缚了山区经济的发展,导致该乡与沿海乡镇的收入差距越拉越大。为改变贫困面貌,陈济敏在调查研究找出落后症结的基础上,带领政府班子成员、农村支部书记外出参观学习,更新观念,开拓视野,取经探宝。随后,与干部群众一起,制定山区综合开发规划,决定立足本地实际,发挥资源优势,以山区开发为突破口,以畜牧业、林果业两大主导产业富民兴乡,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创汇农业,提高综合效益。

在陈济敏的带领下,理务关人掀起整山、治水、修路、栽果热潮,不到两年时间,全乡就新发展果园3000亩、绿茶1000亩、板栗1500亩。到1994年底,全乡林果产量达到3578吨,农民人均收入1507元。

1994年4月,陈济敏调到铁山镇任镇长时正值修泰薛公路,他异常兴奋:“‘要想富,修公路’,铁山的发展机遇到了!”作为镇长,他是修路总指挥,修路前后4个月,无论刮风下雨,他天天到现场解决问题,每天来回步行10多公里,磨破了好几双胶鞋。

为解决铁山镇杨家山里通讯闭塞、信息不灵的问题,他又和村支书多次研究,筹集资金,在1996年春节前夕为杨家山里开通了程控电话。通过电话和外界联系,青岛铁山悬茶厂产的茶叶,山里产的干鲜果品、药材全部销了出去,从而结束了过去农民一筐柿子用自行车驮出去全部颠烂了的历史。在铁山镇工作时,他还和党委、政府一班人开展帮困扶贫活动,并制订“帮扶对象面貌不变帮扶关系不变”的制度。

在铁山镇工作的两年,陈济敏根据当地实际,提出以大搞农业综合开发为突破口,以畜牧业、林果业两大产业为主导,以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创汇农业富民兴乡的发展思路。为推动山区开发步伐,制定了谁开发、谁受益,并无偿提供树苗等许多优惠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贫困山区发生了巨大变化。“现在的杨家山里,红色旅游发展得很好,而每到樱桃成熟的时候,前来采摘的人也是络绎不绝,这里边有陈书记的很大贡献。”该村一村民告诉记者。

1997年,陈济敏到琅琊镇任党委书记。到任后,他一头扎到基层,把全镇的情况摸了个遍。很快提出“发挥水产、旅游两大优势,做好琅琊港和琅琊台两篇文章,加快发展琅琊经济”的思路。他与党委一班人一起,创造性地将延长土地承包期30年不变的政策与本镇实际相结合,延伸到岩礁开发上,大胆地提出稳定岩礁使用权30年不变的政策,谁投资、谁受益,放宽放活岩礁开发,引导鼓励广大群众和全社会共同开发岩礁。此举不仅激发了当地群众的开发热情,也吸引了很多外地企业前去投资,让琅琊镇的经济收入实现了一个跃升。

琅琊港位于国家风景名胜琅琊台南侧,曾是我国古代五大名港之一。但由于水位浅、泊位少、吞吐能力小,影响了水产业发展,延缓了海洋产业化进程。在1997年冬青岛市召开的水产工作会议上,当听到青岛市领导提出1998年水产重点抓基础建设、水产品市场、科技兴渔的消息时,陈济敏便抓住这一机遇,先后多次跑青岛、上胶南,请领导专家论证、申请扩建资金。到他去世时,琅琊港扩建工程、琅琊水产品批发市场一期工程已投入使用,这一浸透了陈济敏及党委、政府一班人心血的宏伟蓝图变成了现实。

乡镇企业是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也是农村经济工作的重头戏。为加快琅琊经济发展,陈济敏采取盘活老企业靠“租赁”、新上企业靠“引资”的办法。他去世时,全镇11家企业已改为股份合作制或租赁经营,盘活资产130万元。同时,以优惠的政策和良好的环境吸引国内外客商前来投资办厂12家,吸纳资金5400万元。陈济敏还围绕风景名胜做文章,开发海上旅游,挖掘鸭岛、海珍岩、垂钓岩等旅游景点及徐福东渡的旅游价值,开发建成徐福公园等,这些举措将琅琊台旅游观光路线由东向西扩展开来,也为现在琅琊镇的旅游资源开发奠定了基础。

在农村长大、文化水平又不高的陈济敏何以有如此的胆识和智慧?了解他的人都知道,这与他勤于学习,善于思考分不开。

陈济敏生前用过的办公用品。

陈济敏认为,作为改革开放时期的领导干部,不但要有政治头脑,还要懂经济,会管理,懂政策,再守着原有的经验吃老本,随时有落伍的危险。因此,他一直坚持挤时间学习,不断为自己“充电”,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在饭桌旁,在出差的车上,在图书馆里,都留下了他苦读的身影。

他经常是一边读书,一边做笔记,一天也没间断过。在学习内容上,他涉猎的范围很广,不仅认真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还自修获得大专文凭,又选学了外经外贸、农业经济、企业管理等专业课程。他去世后,统计发现他在十多年的时间里先后写下了111本、70多万字的读书笔记和日记。调到琅琊镇后,为加快琅琊台开发,他专门阅读了《史记》《二十四史评点》等史书,了解琅琊镇的历史和人文景观,为决策大力发展旅游业起到了重要作用。

陈济敏不但自己学,而且还积极地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引导、带动、推动其他同志一起学习。在学习交流会上,他要求人人都联系实际上台演讲,谈体会,谈感想。为准备去美国考察,他用刚发的工资买了一套售价495元的《哈佛管理全集》。在他去世后,亲属们在整理他的遗物时,除了在床边发现半箱方便面和半罐子咸菜外,还在他的包内发现了两个随身携带的借书证——一个是胶南市图书馆的,一个是胶南市总工会图书室的。

妻子好几个月拿不到他的工资

一方面谋经济发展,一方面抓民生保障,陈济敏的为官之路一直是这么做的。他常常把自己的收入拿出来接济贫困的农民,却让自己和家人过着寒酸的生活,妻子好几个月拿不到他的工资。

从在理务关乡工作时起,陈济敏下乡总是随身带着一个“困难群众记事本”,进村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询问村里困难户情况,然后一一记在小本上,一有空就翻翻找找,分轻重缓急一个个解决。

理务关乡红旗村村民曲富莲,在丈夫去世后赡养着两个失去劳动能力的老人,还带着两个孩子、一个患精神病的弟弟和一个侄子艰难度日。陈济敏了解到这个情况后,当即把曲富莲家作为扶贫联系户。没过几天,他借去胶南开会之机,回家把妻子和女儿算是“多出”的衣服装了满满一包袱,又带上两袋面粉和200元钱,亲自送到曲富莲家,说是政府给她家的一点救济。曲富莲不知道陈济敏是乡长,更不知道这些钱物是陈济敏自己的,只是含着热泪一个劲地感谢共产党、感谢政府。此后,曲富莲每年都要收到几次“救济款”和“救济粮”。

其实,得到陈济敏救助的不止曲富莲一家。琅琊镇季家岭的季付宝,因女儿做手术花了3万多元钱,欠下了一大笔债,日子过得十分拮据。陈济敏听说后,多次到季家看望安慰,并自掏腰包给予钱物帮扶。

刘家崖下村的刘云章、刘仲文,还有浦湾村双目失明的青年教师张太金,说起陈济敏也是热泪盈眶……

对贫困学生,陈济敏更是爱得深沉。琅琊镇城西村高中学生杨学鹏,父亲有病瘫痪在床,母亲身体不好,不能继续学习,陈济敏听说后,和镇长一起,连夜赶到这个学生家,又是安慰,又是劝导,最后两人各放下500元钱,使杨学鹏重新坐到课堂里。

他还把资助学生作为自己的“希望工程”和“阳光事业”,走到哪里就资助到哪里,多则三五百元,少则一二百元,到底资助了多少贫困学生,到底从腰包里掏出了多少钱,已无法计算。比如,他在铁山镇曾拿出200元钱放在教委,把墩上村贫困学生杨勋一年的学杂费全部包下;在琅琊镇,他又拿出250元钱,委托班主任老师资助营前村学生王介宝。陈济敏有个习惯,每当发了工资,多数带在身上,下乡时听说哪家孩子上学有困难,就慷慨解囊。

当然,他对人民群众的感情不仅仅局限在关心其冷暖上,更重要的是抓根本,帮助农民发展经济和减轻负担。他曾经打起铺盖卷到比较落后的刘家崖下村,一待就是20多天,在抓好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同时,帮助村里确立了大力发展海水养殖和远洋捕捞的经济发展思路,鼓励引导群众发展滩涂养殖,主攻捕捞生产。他还多次到上级有关部门争取资金,扶持这个村发展大马力渔船。期间,他发现有个村民晒干海货每年收入2万多元,马上利用这一典型引路,发动100多户村民晒干货,为农民找到了增收的新路子。

陈济敏把减轻农民负担始终挂在心上。1997年秋天,有村民因负担问题发起上访,他马上到现场了解情况,展开调查,让村干部重新核实农民收入,重新核定统筹费和提留款,并取消了一个准备集资开办的公益项目。针对这个教训,陈济敏举一反三,在全镇开展减轻农民负担工作大检查。1997年琅琊镇农民负担仅占人均纯收入的3.7%,成为胶南市农民负担最轻的乡镇之一。

专车让给老乡用,自己租农用三轮去开会

陈济敏的日记中写着一句话:“‘吏不畏我严,而畏我廉;民不服我能,而服我公。’公生明,廉生威。我们要把老祖宗的古训当作座右铭……”他深深懂得,作为一名领导干部,勤政固然重要,但保持自身的清正廉洁更重要。他时刻告诫自己,一定要做到掌权为人民,用权不谋私。

陈济敏生活上非常俭朴。他和妻子的工资收入并不高,还赡养着80多岁的母亲,供着两个孩子上学。他衣着朴素,一套低档西服要穿上好几年。他不喝酒,不吸烟,一日三餐都是粗茶淡饭。在他家里,常常舍不得买点鱼肉吃;家里几乎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许多到过他家的人,对他这样清贫感到不可思议。一位跟他共事过的民政助理在他去世后曾流着泪说:“要是早知道他的家庭那样困难,我无论如何也要向组织反映,把他家列为救济对象。”

由省委宣传部和市委宣传部联合编印的《乡镇党委书记的榜样陈济敏》。 刘 萍 摄

陈济敏是一个原则性极强的人,对以权谋私深恶痛绝。

1982年,陈济敏盖房子,一个建筑队要帮忙,陈济敏不同意;有个单位要给他解决建筑材料,也被他婉言谢绝。他靠从亲戚那里借钱才盖起四间平房,欠下的债务还了好几年。

在那个物质资源相对匮乏的年代,有些人把轿车看成是一种身份的象征,可陈济敏不这么认为,他骑自行车下村,外出开会,回家探亲挤公共汽车都是常事。当时的琅琊镇经济条件较好,镇上有几部车,而陈济敏并不认为自己是党委书记就专车专用,他常常说:“我坐的那辆车不是我陈济敏的,是琅琊人民花钱买的,谁有急事都可以用。”有一次,时任琅琊镇城前村党支部书记的王洪玉打电话找他借车去外地联系鱼苗,而陈济敏已接到第二天到胶南市委开会通知。但考虑到外出联系鱼苗路途遥远,就毫不犹豫地让办公室把车派给了王洪玉。第二天自己租了一辆农用三轮车去市里开会。

1997年腊月二十八,陈济敏的妻子打电话说家里没有烧火草,陈济敏拿出200元钱让同事帮着买点柴火,并再三嘱咐,千万不要在本地买,不准说是给他买的,账要算清楚。同事知道他的脾气,只好到铁山老家按市场价格给他买了一车柴火。

当时的琅琊镇,已经属于经济相对富裕的地区,财政收入一年达300多万元,陈济敏却不枉花一分钱。1998年3月,他带团到舟山考察远洋捕捞项目,途经南京、上海、杭州等地,同去的同事问他是否顺路看看,陈济敏摇摇头说:“算了。”

1998年6月18日,陈济敏因病去世,年仅39岁。他的模范事迹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9月3日,青岛市委作出《关于追授陈济敏同志“优秀乡镇党委书记”称号,开展向陈济敏同志学习活动的决定》。同日,市政府作出《关于为陈济敏同志追记二等功的决定》。12月22日,省委作出决定,在全省共产党员和全体干部尤其是广大乡镇干部中,广泛开展向陈济敏学习的活动。1999年4月12日,陈济敏事迹报告团赴省城济南作报告,各界听众一致认为,陈济敏勤奋学习、忘我工作、心系群众、严于律己的事迹,是“三讲”教育的活教材。

如今,有陈济敏夯实的基础,铁山镇、琅琊镇等地已是一派红红火火的发展景象。

“琅琊镇的党员干部是有开拓进取忘我工作、心系群众无私奉献的基因的,我们现在向陈书记学习,也依然如此。”琅琊镇宣传统战委员李常芳说,琅琊镇在党史学习教育中,党政机关干部学党史、悟思想时,跟学习陈济敏精神紧密联系在一起。大家表示,要把党史学习教育成效转化为攻坚克难、干事创业的强大动力,全力以赴确保富民强镇项目快建设、早投产、早达效。(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刘 萍)

责任编辑:郝媛媛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