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尘封已久的书信、日记,斑驳泛黄的照片、地图,还是那些见证时代的粮票、布票、供应本(券)……当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都是历史记忆的珍藏。今年70岁的林荣成,从1989年开始热衷收藏,三十多年的时间里他的足迹踏遍了青岛和全国各地大大小小的文化市场和街头巷尾,一点一滴的积累让他的“宝贝”堆满了屋子。“让散落于民间的革命文物藏品能够走进公众的视野,我愿意继续收藏下去。 ”近年来,退休后的林荣成常常受邀带着自己的藏品亮相岛城各大展览,讲述它们的故事,讲述时代的特征,让生动鲜活的历史成为永不褪色的记忆。
“文物级”红色读本忆峥嵘岁月
退休前的林荣成从事医疗工作,常有机会利用出差时到其他城市看看,然而吸引他的不是当地的旅游景点,而是大大小小的文化市场。 “从1989年开始,我在工作之余,就喜欢去逛逛看看。 ”林荣成告诉记者,他的收藏品类主要有三大部分,一类是以红色资料和红色记忆为主线;一类是能反映民间记忆的东西,某个社会时期才有的特定时期物品;还有一类是收藏伟人系列的资料图片。 “印象中,这三十多年,每个星期六、星期天我都没闲着,到各处的文化市场、文化街,去看去寻找,一旦遇到一些珍贵的感兴趣的事件和题材资料,真的是由衷的兴奋。 ”林荣成笑道,看着家里满满的收藏品、一箱一箱的照片资料、摆放的整整齐齐干干净净的“时光印记”,特别满足。
“这本《边区根据地木刻选》是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木质工作团于1938年到太行根据地,通过与党中央领导及部队战士共同生活、战斗而创作的木版画册,1945年7月抗战胜利前夕出版,是为庆祝抗战胜利极好的纪念品。 ”据林荣成介绍,这些木刻画是抗日战争胜利后发行的,当时一共发行了3000册,目前已知全国仅存4册,其他三册分别存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文联和人民大学。而自己是十几年前在文化市场上“淘”来的,珍藏了10多年后,现在已经在展览中与青岛市民们见面。
粮票布票里的故事永远留在心底
外出遛弯时,看到路边的蜂窝煤球,他小心翼翼地捡回来保留;多年来更迭的五代火车票,都一摞摞收藏起,精心保管;过去的电报稿、汇款单,都分门别类用塑料袋装好保存,再整整齐齐地存在柜子里……林荣成把收藏当成了习惯,也成为了自己生活的一部分。 “这些历史的东西,尤其是民间记忆,值得留给后代们。”林荣成现在常常会给一年级的小孙女,讲一讲那些她完全不认识的历史物件和故事,在遥远的时间长河中,沉淀下的是时代的发展和进步。
今年,林荣成所在的珠海路街道启动2021年时尚季展,他受邀带去的计划经济年代居民供应本200余本,除海南省外全国各省市的粮票、布票类共千余张等,着实让大家大开眼界。
“一张张粮票,收藏的是经历的那段过往,留下的是一份生活的回忆。一寸寸布票,收藏的是旧时代的简朴记忆,传承的是新时代的节约美德。 ”林荣成说道。粮票不大,却承载一代人的生活之重,粮票不贵,却支撑起时代的发展支柱;同样现在许多人都已经不知道“布票”为何物了,布票和粮票、物品供应本券一样,同属于中国解放初期到90年代全国人民家庭日常生活的三大供应体系。纵观新时代人民群众衣着的千姿百态,对比改革开放前人们普遍“红,黄,蓝,灰”的单调着装,不由得让我们感慨国家的繁荣。
还有那些供应本(券)可是在计划经济时代统购统销体制对全国资源进行统筹安排的见证,家家户户从买米买菜、到添置日程生活用品,都离不了它。从林荣成收藏的“供应本劵”中,记者看到:咸菜、鞋钉、牙膏、手套、梳子、肥皂盒、卫生纸等都需要凭证供应,记录了那个时代百姓的生活日常,感受着经济发展日新月异的变迁。
林荣成的收藏品
责任编辑:单蓓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