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飞成功!青岛环境评估再添“新装备”,智能无人机解“现场勘验”难题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6月9日讯 近日,在青岛某道路建设项目技术评估现场,一架无人机成功执行“特殊任务”返航,它带回的可不只是航拍美图,还有一组组“高空信息”。  

无人机高空捕集项目工程沿线信息。

这是青岛首次通过智能化无人机进行环境评估高空信息捕集作业,结合人工地面踏勘,有效破解了部分环境复杂项目现场勘查困难、费时较长等难题,真正实现了项目评估现场的信息“全覆盖”。

高空捕集  解“现场勘验”难题

据了解,该道路建设项目长约19公里,途经大片农田和林地,周边还有饮用水源保护区、村庄、河流等敏感目标。道路建成后,可直线连接S215省道和G341国道,对于缩短城际“时空”距离、加强区域经济往来具有重要意义。

承担这项工作的青岛市环境工程评估中心技术人员介绍,该项目具有线路长、范围广等特点,通过前期多次现场踩点,掌握了项目所处位置和周边环境分布。经过广泛调研,决定使用无人机进行高空信息捕集。

技术人员根据飞行勘验方案调试设备。

所谓高空信息捕集,就是通过地面遥控设备或自备程序控制无人机飞行,利用无人机的灵活操作和快速移动,迅速对由于地形原因无法到达、植被遮挡无法通视的地方及其他需要特别注意的目标区域进行查看和拍摄,满足现场踏勘的全覆盖与高效率的要求。通过对实时反馈的数据进行分析,可以获得与项目相关的敏感目标、周边环境概况等关键信息。

相关负责人介绍,为保证首飞效果,技术人员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详细梳理线路附近新增环境敏感点情况,定位线路穿越饮用水源保护区等敏感区的详细位置,科学分析工程建设可能对沿线生态环境尤其是敏感区域以及居民区的影响情况,保障整体技术评估工作的高效、客观、准确。

项目“升级”推动新技术应用“提速”

建设项目环境评估工作是衔接环评与审批的重要环节,作为技术支持,在辅助重大项目环评审批决策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据了解,近年来,青岛市环境工程评估中心通过制度修订、技术提升、提前服务等工作,先后为数十例大型工业建设项目及重大市政工程项目提供了快速、精准服务。但随着城市建设快速发展,在具体评估过程中发现,涉及规划、轨道交通、道路桥梁等项目实地现场踏勘时,存在因覆盖范围广、所在地形复杂等客观因素,导致仅凭人力无法全面了解项目现场的问题。对此,技术人员探索以“高科技”新模式推动转型升级,结合无人机航飞技术特点,将现场踏勘由“人力主导”向“信息主导”转变。

相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将继续探索无人机航飞技术在规划类项目以及线性工程、海洋工程、水利工程、矿山采集、机场等建设项目的运用,制订无人机适用的评估项目类别,为技术评估工作的信息化、智能化建设不断积累“实战经验”,也为加快项目落地,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高质效的技术支持保障。(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吴帅 通讯员 王诺 赵顺顺)

责任编辑:郝媛媛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