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记总书记嘱托 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⑦|让青岛更美好,开拓人民城市建设新境界

青岛日报2021年6月13日1版

坚持全球视野、对标意识、更高站位、更大突破,城市温度切实可感、城市品质不断提升

让青岛更美好,开拓人民城市建设新境界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也是改革开放的初心和使命。为人民谋幸福,就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把一切工作的出发点、落脚点都放在“让人民过上好日子”上。

五四广场游人如织。 刘 栋 摄

2018年6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上流佳苑社区,视察社区整体环境和居民居住情况,强调“城市是人民的城市,要多打造市民休闲观光、健身活动的地点,让人民群众生活更方便、更丰富多彩。要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把更多资源、服务、管理放到社区,更好为社区居民提供精准化、精细化服务。”

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三年来,青岛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这一城市建设发展的根本遵循,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断织密社会保障网,不断提升城市品质,不断探索社会治理新路径,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一座幸福美好的人民城市的恢弘画卷,正在共建、共治、共享中,徐徐展开。

探索社会治理新路径:

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

虽然已经过去三年,但是提到2018年6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上流佳苑社区视察的情形,李沧区世园街道上流佳苑社区党委书记李存业历历在目。

“总书记强调‘要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把更多资源、服务、管理放到社区,更好为社区居民提供精准化、精细化服务’。这些年,我们一直将总书记的嘱托作为社区治理的依循,在壮大集体经济的同时,不断探索社区治理新模式,提升社区居民的生活品质。”

上流佳苑这些年跑出的“加速度”,也是最好的例证——

上流佳苑社区加装电梯。

加装电梯,是检验社区治理水平的“试金石”。在上流佳苑社区,利用“1+3+N”党员精准联户工作法,1名社区党员和物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共建单位党员3人联系不少于10户群众,仅用5天时间,社区就实现老旧小区住宅加装电梯民意调查覆盖率100%、居民表决同意率100%、缴费率100%。仅用3个月时间,42部电梯就安装完毕,在2020年新年前投入使用。

垃圾分类这个新时尚,在上流佳苑社区变成了居民的新习惯。从启动仪式到居民分类准确率达到100%,只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现在,上流佳苑社区又在推行厨余垃圾就地堆肥反哺小区内的绿地,实现厨余垃圾“零外运”,实现了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利用。

针对社区老年人,社区成立了上流佳苑社区绿色便民大食堂,疫情防控期间,食堂为居民提供了订餐服务,居民错时错峰到食堂取餐。针对社区困难群体,社区成立“爱心救助委员会”,对社会救助制度暂时无法覆盖的急难家庭展开“一户一策”帮扶,对大病统筹后个人负担的医疗费用进行补贴。

这一桩桩、一件件关乎民生的“天大小事”,让上流佳苑社区成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的典范,也成为青岛探索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加速形成的缩影。

三年来,青岛牢记总书记的嘱托,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坚持共建的力量来自人民,共治的智慧出自人民,共享的成果为了人民,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

去年3月份以来,青岛市开展了“我爱青岛·我有不满·我要说话”民声倾听主题活动,旨在听民声、知民意、解民忧、纾民怨、聚民智、暖民心。目前已初步建立起受理、办理、反馈、监督“四位一体”机制,凡涉及重大民生事项,对经济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涉及重大公共利益或者社会公众切身利益的其他重大事项,决策前都要通过“三我”活动平台听取群众意见建议。

仅今年一季度,“三我”活动就受理解决群众诉求52万余件,满意率超过95%。“家里的事家人商量着办,青岛的问题就在青岛解决”的社会共识有效凝聚,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正加速形成。

织密社会保障网:

兜住“稳稳的幸福”

养老、看病,对任何家庭来说都是无法回避的民生话题,而对家住西海岸新区身患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薛女士来说,这更是压得全家喘不过气来的愁事儿。然而,过去三年间,她家的这两大难题都相继得到了解决:青岛将原医保救助制度升级为“补充医保制度”,她使用的特效药地西他滨被纳入了保障范围,原本个人每个月需要自付1万多元的药费,现在本人仅需支付1000元左右;去年8月份,她家门口的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建成,在从250多个养老服务项目中选择了8个服务项目进行签约后,每个月只需花费不到1000元便可以享受专业养老机构登门服务,实现了她在家养老的愿望。

薛女士和家人被社会保障网所兜住的幸福,也是青岛市民能够实实在在感受到的获得感、幸福感:近年来,青岛编织了一张横覆1000万人口,纵贯养老、医疗、教育、社会救助的“民生网”:坚持扩优提质,不断健全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在全国率先实施了全民补充医疗保险制度,将一部分救命、救急的好药纳入医疗保险范围;在全国首创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成为国家首批15个试点城市之一;社保覆盖范围逐步扩大,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险制度初步建成。

现在,社会保障的“网”针脚越来越细密——

今年5月9日,惠及全体市民的青岛市商业健康补充保险“琴岛e保”正式上线,聚焦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参保群众就医费用高、负担重的难点、痛点,旨在保大病,解决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对投保人不限年龄、不限职业、不限身体状况、不限疾病史,无需体检,每年仅需139元,即可享受高达300万元的保障额度,为“病有所医”“病有良医”提供了保障。

社区养老服务中心。

继去年在全市城区98个街道实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全覆盖后,今年青岛将在农村的40个乡镇全部建设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并将其纳入市办实事,争取到年底实现全覆盖,让180多万老年人实现“家门口养老”。

社会救助是“最底线的民生保障”。青岛低保标准不断提升,还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给困难群众“点燃”向往美好生活的勇气和希望,推动社会救助由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

教育优质资源持续扩增。在“十三五”期间新建、改扩建幼儿园338所,增加学位6.8万个;新建、改扩建中小学227所,增加学位18.08万个的基础上,青岛将在“十四五”期间新增学位25万个,带动义务教育由县域平衡向市域均衡、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发展。

不断密织和延展的“民生网”,兜住了市民“稳稳的幸福”。

城市品质不断提升:

让每个人“诗意栖居”

高品质的人民城市,一定是高质量发展的城市,一定是可以让人民共享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发展成果,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城市。在高品质的人民城市里,人人都可以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人人都可以“诗意栖居”。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也是人人享有出彩机会的舞台。青岛始终把实现更高质量就业和更充分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近年来,青岛累计实现城镇就业197.4万人,政策性扶持创业16.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始终控制在4%以下。创业带动就业能力显著增强,创建市级及以上创业孵化载体23家,累计孵化创业实体3700余户,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4.1亿元。“十四五”期间,青岛将每年引进人才25万人,努力实现全市城镇新增就业175万人以上。

青岛这座创业城市不但鼓励成功,更宽容失败。在青岛,创业失败者可按规定享受失业保险金等待遇,生活困难的可申请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创业失败者再次创业的,可享受一次性创业补贴、创业担保贷款等创业扶持政策。开放、包容的城市氛围,让每个人都有施展才华的舞台,都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住有所居、安居乐业是众多家庭的美好愿望和热切期盼,也是政府民生工作的重点。“十三五”期间,青岛建设筹集政策性住房15.9万套(户),实施棚户区改造20.6万套(户)。“十四五”期间,青岛将实现城镇常住人口住房保障全覆盖,新增公共住房26万套。

城市品质需要精雕细琢、不断提升。今年4月份,在系统总结青岛市城市品质改善提升攻势两年来推进经验的基础上,《青岛市城市品质改善提升攻势作战方案(3.0版)》出炉,方案聚焦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重点难点痛点堵点问题,纵深推进由构筑高品质都市空间格局、建设宜居宜业的幸福之城、建设多元融合的魅力之城、建设崇尚艺术的创意之城和建设治理有序的文明之城构成的“1+4”五大攻坚战役、53项攻坚任务,持续补齐城市品质短板,不断彰显城市品质优势,让城市精致成长——

提高规划科学性,体现规划前瞻性,维护规划连续性,构筑山清水秀、宜居适度、集约高效的都市空间格局,为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提供优质载体。

培育多层次网络化公共中心体系,推进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完善15分钟社区生活圈,加大多样化创业空间供给力度,营造宜居宜业的良好环境。

通过复兴历史城区、活化利用工业遗存、打造特色街区、提升滨海特色空间,推进城市有机更新,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和市民认同感、自豪感、幸福感。

拆除违建。

深入推进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环境改善提升,新增公共停车泊位10000个,治理完成200万平方米存量违建,建立城市综合管理服务平台运行管理制度体系。

一幅山清水秀、宜居适度、集约高效高品质城市画卷,正在加速绘就。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青岛这座幸福美好的人民城市,一定会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努力让发展更有温度,让幸福更有质感!进一步转作风、创一流、当排头,坚持全球视野、对标意识、更高站位、更大突破,以不懈攀登、不断超越的志气心气,敢闯敢试、敢于创造,不断书写人民城市新篇章。(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贾 臻)

责任编辑:刘聪聪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