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风流人物 | 李保国:用科技之手“点石成金”

新华社石家庄6月14日电 题:李保国:用科技之手“点石成金”

30多年前的邢台县前南峪村,种树不见树,8300亩山场光秃秃,水灾、旱灾不断,人均年收入只有几十元。当时李保国随于宗周教授课题组进驻前南峪,带领群众栽苹果、种板栗。经过多年治理,前南峪林木覆盖率达90.7%,荣获“全球生态环境建设500佳”提名奖,全村人均年收入达10600元。

1996年8月,内丘县岗底村遭遇特大暴雨,平地被冲成乱石滩。李保国和同在河北农大工作的妻子郭素萍一头扎进岗底村。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苹果套袋、去袋、转果……128道苹果标准化生产工序在李保国手里诞生了。像工人生产标准件一样生产的富岗苹果,获1999年昆明世博会银奖,2011年成为中国驰名商标。昔日人均年收入不足80元的岗底村民,如今达2.9万元。富岗苹果连锁基地发展到太行山和燕山11个县(市)369个村,带动7万多农民走上致富路。

临城县凤凰岭是洪水冲积形成的乱石滩丘陵,开发难度大。李保国用10年时间,探索出了优质薄皮核桃绿色高效栽培技术体系。如今,已带动邢台市荒岗丘陵区种植薄皮核桃60万亩,年产值超过20亿元。

30多年间,李保国主持完成的“太行山石质山地爆破整地造林技术”获国家“七五”重大攻关成果荣誉奖,10多项科研成果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累计培训太行山、燕山贫困区农民数十万人(次),示范推广标准化林业技术累计达到1000多万亩。李保国也因此获得河北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全国绿化奖章、河北省特等劳动模范等多项荣誉。

据了解,河北省太行山区现有宜林荒山荒地984万亩。“全面建小康,短板难点在山区;扶贫攻坚,科学技术是杠杆。”年近花甲的李保国说,“这辈子最过瘾的是干了两件事:一是把我变成农民,二是把越来越多的农民变成‘我’。”

新华社记者王昆

仲夏时节的太行山区,漫山遍野郁郁葱葱。位于河北省邢台市西部山区的前南峪村,苹果树果实挂满枝头。前南峪村林业技术员郭海庆感慨地说:“俺们村现在的花果山离不开李保国老师的辛苦付出,他扎根前南峪村,手把手教会我们许多果树栽培技术。”

李保国生前是河北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他把太行山区生态治理和群众脱贫奔小康作为毕生追求,每年深入基层200多天,让140万亩荒山披绿,带领10万农民脱贫致富。

李保国常说:“我是农村长大的,过去家里很穷,我见不得老百姓穷。我是国家恢复高考后培养的第一届大学生,学的农林专业,该用学到的知识为农民做点儿什么。”

1958年,李保国出生于河北省衡水市武邑县的一个农村家庭。1981年,作为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大学生,李保国在河北林业专科学校(河北农业大学林学院前身)毕业后留校任教。上班仅十几天,他便和同事们一起扎进太行山,搞起了山区开发研究。

李保国先后取得研究成果28项,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18项,技术累计应用面积1826万亩,带动山区农民增收58.5亿元。参与研究提出聚集土壤、聚集径流“两聚”理论,使邢台前南峪森林覆盖率达到90.7%,植被覆盖率达到94.6%。

李保国在林业技术推广方面,坚持有求必应,从未收过农民一分钱讲课费,从未拿过企业任何股份。李保国认为:“只有不为名来、不为利去,一个心眼儿为百姓,农民才信你、才听你。”

无论何时何地,不管认识不认识,对慕名咨询的农民,他从不敷衍,都真心实意地帮着解答、帮着管理。

“看到乡亲们渴求技术知识的那种眼神,我真舍不得离开。”李保国永远牢记自己是共产党员,是农民的儿子,为农民服务好是他的最大职责。

李保国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长期奋战在扶贫攻坚和科技创新第一线,把毕生精力投入到山区生态建设和科技富民事业之中,用自己的模范行动彰显了共产党员的优秀品格。

李保国先后荣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改革先锋”“最美奋斗者”“时代楷模”“全国脱贫攻坚模范”“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教师”等称号。2019年被授予“人民楷模”国家荣誉称号。

李保国未竟的事业后继有人。河北农业大学林学院助理研究员刘洋是李保国的一名学生,他不但针对苹果树种植为农民制定果品品质提升方案,还指导农民创新种植软枣、猕猴桃、秋梨等果品。

“我们要按照李保国老师曾经指导的思路,带领山区果农对林果树进行统一管理,采用无公害技术,同时注册无公害绿色产品商标,进一步提升林果产品附加值,带动更多的山村百姓增收致富。”刘洋说。

责任编辑:程雪涵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