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筑全新出行生态!青岛数字交通:更多应用场景扑面而来

青岛日报2021年6月20日1版

获批国家级ETC智慧停车试点、出租车信息化监管平台全国领先、现代航运服务信息化平台年内运行,构筑全新出行生态

青岛数字交通:更多应用场景扑面而来

扑面而来的数字化变革浪潮,为青岛交通加速数字化转型打开了一扇“机遇之窗”。一个个数字交通的“新场景”,正孕育出全新的出行生态。

不用掏手机查询,看看屏幕就能知道想要乘坐的公交车还有多长时间到站……今年4月底,智能公交电子站牌在汽车东站、李村公园、海洋地质所等车站亮相。与传统站牌不同,新型电子站牌采用无线传输方式,将物联网技术和无线通信技术高效结合,可实时显示车辆预计到站时间、车站周边景点等内容,让市民更方便快捷地了解车辆实时到站、线路换乘等出行服务信息。“以往坐车时会通过手机软件查看车辆到站时间,有时手机要处理其他事情,查询起来就非常不方便。”市民衣女士说,有了电子站牌后,公交车何时到一“幕”了然,等车时更从容了。

数字技术的最大价值在于和具体应用领域的结合。公共交通出行是群众期盼改进提升的领域,也是数字化转型可以大显身手的场景。未来一段时间,以智能公交电子站牌为切入点,青岛还将打造更多智慧车站,融入城市的生活服务和城市治理之中。

数字交通的场景应用不止于此。根据《数字青岛2021年行动方案》,青岛交通将围绕ETC智慧停车试点、巡游出租车车载智能终端、建设现代航运服务信息化支持保障平台等项目发力,全面构建数字交通“新场景”,提升城市交通运行效率和城市品质。

打破“信息孤岛”,打造“全市一个停车场”

目前,青岛的机动车保有量超过338万辆,成为国内12个汽车保有量超300万辆的城市之一。城市停车设施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保障,也是现代城市发展的重要支撑。客观而言,停车领域仍存在着供给能力短缺、治理水平不高等问题。

如何解决公众的“停车焦虑”?国内一些城市依托数字化和信息化手段,打造了智能化、一体化的停车管理服务平台,效果显著。比如,去年10月,“上海停车”App上线运行,目前已接入4700个场(库),汇聚多项停车服务,通过“统一支付”和“先离场、后付费”功能,使得全市停车通过一个程序直接缴费,实现无感离场、快捷离场。郑州市自建设智慧停车管理一体化平台以来,已接入近700家停车场,其中主城区近300家停车场实现了ETC支付。

这种智能化、一体化的停车管理服务平台将成为青岛破解“停车难”的重要方向。《数字青岛2021年行动方案》提出,围绕智慧停车,推动全域停车资源的“智能感知、智能调度、智能服务”,打造“全市一个停车场”信用停车模式,积极推进ETC智慧停车建设试点工作。

自今年2月被交通运输部列为ETC智慧停车城市建设试点以来,青岛已完成16个停车场的ETC设备安装并投入运行,覆盖泊位32800余个。另有18家停车场已签约或正在进行业务对接。其中,国信集团完成了集团所属停车场的ETC停车改造升级,并将董家口港和前湾港内的5个大型货车停车场改建为ETC支付停车场。山东高速集团完成青岛胶东国际机场、铁路青岛西站等交通枢纽和凯德MALL、和谐广场等大型商超停车场的ETC设备安装。通过ETC不停车缴费模式,实现了“先离场、后付费”。

“ETC智慧停车作为青岛智慧停车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充分发挥无感支付、便捷高效的优势,促进交通出行需求侧的体验升级。”市交通运输局科技信息处处长巩恩厚介绍,未来,ETC应用将搭建城市级智慧管理云平台,通过数据分析,补全场景用户数据,利用AI技术,完善用户画像、沉淀信用数据、搭建智慧出行版图。通过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处理等先进技术统筹停车资源,实现停车服务可视化、共享化、预约化,打破传统停车管理的“信息孤岛”壁垒,辅助升级交通出行平台,随时定位查看ETC停车场车位实时信息,配合道路导航和周边所需,为交通管理部门做好道路规划数据支撑,为用户提供贴心周到的服务体验。

“学深圳”成果落地,出租车信息化监管平台全国领先

出租汽车是城市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组成部分。截至2020年底,全市在营巡游出租汽车1.2万辆,年载客量约5000万单次,市场活跃度较高。但我市现有的出租车监管平台已运行7年多,存在着技术功能落后、终端设备老化严重、运营企业维护能力不足、监管手段单一、调查取证难等问题。

按照“学深圳、赶深圳”工作要求,我市积极对标深圳市出租车车载智能终端先进技术。据了解,2018年,深圳市通过新能源车辆推广更新计划,约2.2万辆出租车全部更换新型车载终端,新型智能终端在图像智能监管、驾驶行为识别、计量计价整合、服务评价、聚合支付等方面的技术均走在全国前列。新技术的应用为深圳市强化行业监管、提高服务水平提供了有力支撑。

今年3月起,我市巡游出租车启动新型车载智能服务终端安装工作。截至5月底,已为7500余辆巡游出租汽车免费安装车载智能终端,力争在今年11月底前全部完成。

全市出租车运营的热力图实时显示在大屏幕上,出租车出车率、载客率等指标一目了然……在市交通运输公共服务中心二楼的运行指挥监控中心,工作人员向记者演示了新系统的功能。“本次安装的车载智能服务终端包括智能终端主机、驾驶员人脸识别高清摄像头、前排内外一体双摄高清摄像头、后排监控夜视高清摄像头等,在投诉处理、司乘纠纷、失物查找、事故追查、执法调查等方面将发挥重要的作用。”市运输事业发展中心客管处副处长张炜介绍,同2014年安装的智能终端相比,新型车载智能终端功能更加丰富,特别是增加了人脸识别、视频行为分析技术,图像智能监管和驾驶行为识别率更高,包括载客不打表监管、驾驶员身份识别监管以及行驶过程中接打电话、抽烟、瞌睡疲劳的识别等。

新款智能终端将更好地保障乘客和驾驶员的合法权益。“以前因为没有监控,遇有乘客丢失物品或投诉时,会出现双方各执一词无法判清责任的情况。新系统的实时监控功能可以对车内情况无死角实时查看,还可根据需要查看所选时间段的车内监控,对责任的判定有理有据,让人信服。”青岛城运控股公交集团中青出租公司副总经理吴元航对新款智能终端功能赞不绝口:“系统还新增了‘违规类型’‘违规次数排名’功能,从文明驾驶、规范营运等方面对驾驶员进行实时考核,方便公司及时提醒驾驶员改正营运过程中的不当行为,为乘客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打通多种航运要素,构筑智能航运多赢生态链

以港兴市,向海图强。对正在全力建设国际航运贸易金融创新中心的青岛来说,港航的数字化转型也十分迫切。

目前,青岛港与世界1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700多个港口通航贸易。2020年,山东港口青岛港货物吞吐量6.05亿吨,同比增长4.7%,超越新加坡港,跃居全球第五;集装箱吞吐量2201万标箱,同比增长4.7%,超越釜山港,位居全球第六、东北亚第一,东北亚国际航运枢纽中心地位更加凸显。今年印发的《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赋予青岛建设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的功能定位,要求发挥好青岛港的国际枢纽海港功能。

发挥好枢纽海港功能,离不开信息化支撑。但青岛港航业信息化水平偏低,信息标准化程度不高,供需双方信息不畅通、不对称,导致青岛港航业信息孤岛、信息壁垒现象长期存在,已成为制约青岛港发挥国际枢纽海港功能的“痛点”。

当然,这一“成长的烦恼”并非青岛独有。近年来,随着《智能航运发展指导意见》等国家和地方信息化政策出台,具有政府背景的公益性信息化服务平台在沿海城市落地。比如,由交通运输部和上海市政府共同组建的上海航运交易所信息平台已成为“中国航运信息的源头”,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注入强劲动能。

契合行业发展趋势,青岛着力打造政府主导的公益性第三方信息化平台。目前,市运输事业发展中心(青岛国际航运服务中心)牵头建设的现代航运服务信息化平台正在加紧建设,计划今年年底前上线运行。该平台将主要建设“一个中心、三个平台、一套标准规范体系”,即港口航运综合大数据公共服务平台、港口航运公共资源交易服务平台、智慧港航公共服务平台、港口航运数据中心和标准规范体系。项目建成后,将为青岛港航业发展打通数据壁垒、建立数据共享机制,实现港航信息的归口采集,并确保航运产业数据持续迭代更新。同时,以率先在全省提出的建设数据应用标准——《港口航运服务数据应用指南》为切入点,研究建立覆盖航运关键业务、关键要素、关键对象的标准体系,形成与交通运输信息化标准体系相配套、动态调整的港口航运标准体系,从而系统、全面提升港口航运管理和服务能力。

在市运输事业发展中心副主任纪海蕾看来,现代航运服务信息化平台将成为引领青岛港航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增长极。“以此为载体,航运企业、港航有关协会、贸易企业、金融机构等资源要素可以在平台上共享互动,打通物流、资金流、数据流、信息流等多种航运要素,构筑起更加合理有效、共享多赢生态链。”

未来,智慧交通将是交通的“主战场”。除了智慧停车、出租车监管、智能航运等领域,数字交通的场景应用还要向更广领域拓展。“近五到十年将是推进数字交通建设,争当新基建主力军的关键时期。”交通运输部规划研究院综合运输研究所总工程师孙相军认为,各地应强化数据开放共享力度,打通跨部门、跨领域数据信息壁垒,鼓励探索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提供多层次、多样化、个性化、高品质、高效率的交通运输服务。(青岛日报/观海新闻首席记者 周建亮)

责任编辑:管佳宇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