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6月21日讯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的一份最新研究显示,青岛自2005年到2019年雾天天数缓慢减少,年均雾天天数为41天,2006年出现峰值,为66天;随后呈缓慢减少趋势,到2019年达到最低值,为20天。
研究表明,青岛市夏季雾天天数最多,占总雾天天数42.1%;秋季最少,占总雾天天数8.0%。青岛沿海型气象站点(市南、大桥三)与内陆型气象站点(平度、莱西)雾天的季节分布特征不同。在沿海型站点春夏季雾天天数明显高于秋冬季,过渡型站点和内陆型站点则没有该显著差异,这表明沿海型站点受平流雾影响较大,而内陆型站点以辐射雾为主。
研究显示,有雾出现时,除市南站点,其余站点的PM2.5浓度均显著高于总体均值。在内陆型站点,雾时数与二氧化碳、臭氧等浓度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沿海型和过渡型站点则与各项空气污染物之间无明显相关性。
青岛位于海雾多发区黄海之滨,每年4-7月雾的发生频率最高且大部分为平流冷却雾。该研究结合青岛市2005-2019年大气能见度、相对湿度等气象小时数据、颗粒物浓度在线观测数据等,分析了青岛市近十几年雾天的历史变化趋势,以及与气象条件、空气污染水平等因素的关系,该研究为评估和改善青岛市空气质量提供了数据支持和理论支撑。(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李勋祥)
责任编辑:刘聪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