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略海洋、建设海洋强省——拥有众多“国字号”海洋科研机构,集聚起一批海洋产业“大块头”企业的青岛在诸多方面被寄予厚望
海洋发展:山东抢“制高点”,青岛当“急先锋”
■以“蛟龙”“海龙”和“潜龙”为代表的系列大洋深潜装备体系在青岛实现了“三龙聚首”。图为“蛟龙”号载人潜水器。
■中科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在古镇口融合区扬帆起航。
6月23日上午,省委召开海洋强省建设工作会议,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海洋发展的重要论述和对山东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进一步谋划部署经略海洋这篇大文章。
会议总结了山东三年来经略海洋的巨大成就,同时吹响了山东向新一轮海洋发展冲刺的号角。站在“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点,面向“十四五”开局之年,作为海洋强市的青岛,被理所当然地赋予了更多“龙头”牵引的使命,在山东下一步将着重发力的七个方面承担着“排头兵”的重任。
千帆竞发,势起如炽。青岛,正在加快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在积极创建海洋命运共同体、打造海洋先行示范区的新征程中砥砺前行,奋力擘画更加深邃的海洋发展蓝图。
要肩负更多使命担当
海洋是资源富集的“聚宝盆”,是现代科技的“新战场”,是新兴产业的“策源地”,是连接五洲的“大通道”。经略海洋,既是山东、青岛高质量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服务国家发展的需要。
2018年3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山东代表团审议时强调,海洋是高质量发展战略要地。要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的海洋港口、完善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绿色可持续的海洋生态环境,为海洋强国建设作出贡献。这是总书记交给山东的重大政治任务,也充分体现了总书记对发展海洋事业的高度重视。
山东肩负着建设海洋强国的使命,而青岛则是重要的“助推器”。同年4月29日至30日,省委书记刘家义在青岛主持召开海洋领域专家学者座谈会,并进行深入调研。随后召开了海洋强省建设会议,就贯彻落实习总书记关于经略海洋的重要指示精神,充分发挥山东海洋综合优势、努力建设海洋强省听取意见建议,研究部署相关工作。
2018年6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考察时强调,“发展海洋经济、海洋科研是推动我们强国战略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一定要抓好。关键技术要靠我们自主来研发,海洋经济的发展前途无量。”他勉励全体工作人员,“再接再厉,创造辉煌,为祖国为民族立新功。”
殷殷嘱托,为山东、青岛经略海洋提供了根本遵循。三年来,海洋强省、海洋强市建设取得突出成效。2020年,山东海洋产业产值占到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20%,占到全国海洋总产值的近20%,初步探索形成了具有山东特色的海洋强省建设新模式、新路径;而青岛三年来海洋生产总值年均增速达到10.5%,2020年增速6.1%,占全市GDP比重近三分之一。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站在新的起点,作为海洋强市的青岛更应该拿出“舍我其谁”的气势,勇挑重担,在海洋强省建设中展现青岛担当。山东印发的“十四五”规划指出,要增强中心城市发展能级和综合竞争力,支持青岛加快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23日召开的海洋强省建设工作会议再次强调,青岛要加快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勇担经略海洋先锋。
助推海洋强省建设“底气十足”
青岛勇担经略海洋先锋、勇当海洋强省发展龙头不是“盲目自信”,恰是这座城市向海而生、因海而兴的“底气”。
海洋科技、海洋人才和长期积累形成的海洋产业基础是山东在全国、全球竞争大格局中值得自豪的优势,而青岛是其中当之无愧的“排头兵”。会议中,青岛的几张“王牌”更是被反复提及。
会上总结了全省的海洋科研优势。在这个领域,青岛在全国范围内可谓“独领风骚”——拥有涉海科研机构26家,约占全国五分之一,其中不乏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国家深海基地等“国字号”创新平台;拥有部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4家,约占全国三分之一;全职在青涉海院士约占全国三分之一。这三项指标均排名全国第一,无疑是山东打造海洋强省的最强根基。
而海洋科研机构云集、海洋人才荟萃,更是推动青岛的海洋科技创新能力持续喷涌勃发。全国海洋领域的国际领跑技术过半在青聚集,青岛海洋科技创新综合能力位居全国前列,无疑为全省经略海洋发展提供了创新保障和能力支撑。
基于北斗卫星成功实现6000米深海全水深大容量数据实时传输,使我国全球海洋定点定时观测能力居于世界前列;“海燕X”水下滑翔机下潜深度达到10619米,再次刷新世界纪录……会上,青岛多项海洋科技成果被频频“点赞”。
仅“十三五”期间,青岛便在海洋传感器、海洋深水钻探、近海赤潮灾害应急处置等重大关键技术领域频繁取得突破,有14项成果斩获了国家科学技术奖。在青岛的带动引领下,全省海洋领域获国家科技奖的项目在全国占比达37%。
在青岛,以海洋科技创新引领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趋势锐不可当;与此同时,实现海洋科技创新不可或缺的“硬件”实力也在持续增强。以“蛟龙”“海龙”和“潜龙”为代表的系列大洋深潜装备体系在青岛实现了“三龙聚首”;“东方红3”、“蓝海101”号、“深海一号”等一批先进科考船先后入列,为青岛、山东乃至全国向深远海“进发”提供了重要载体。
如果说海洋科技的领先让青岛傲然挺立在全球海洋创新的前沿,那么海洋产业的发展则是建设海洋强市的“强大动能”。目前,青岛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海洋产业体系,有20多个海洋产业门类在青岛布局,约占全国海洋及相关产业大类七成以上。
海洋产业最直接的“承载者”就是海洋企业。近年来,青岛培育了北船重工、中石油海洋工程、中海油海洋工程、明月海藻、聚大洋、鲁海丰等一批海洋领域龙头企业,明月海藻等企业在此次大会上被“点名表扬”;海洋企业带动产生了海洋工程建筑、海洋交通运输、海洋旅游、海洋科教管服、涉海设备制造等5个年产值过千亿的海洋产业,以及海洋水产加工、海洋工程装备制造、海洋化工、涉海原材料制造等4个年产值过500亿的海洋产业,铸就海洋强省、海洋强市未来发展的基石。
探索更多海洋发展路径
经略海洋、建设海洋强省,既要发挥优势以“扬长”,也要解决问题以“补短”。因此,在会议上,山东下大力气进行了“自我剖析”,并强调要在推动陆海统筹、提升海洋科技实力、深化改革开放、打造海洋人才高地、深化海洋法治建设、守牢海洋安全底线、加强组织领导等七个方面下功夫、见实效。
这七方面内容中,不乏对青岛提出要求、寄予厚望。例如,要重点加快青岛国际航运服务示范区建设,构建以港兴城、港产联动、产城互融的港口枢纽经济圈;打造国际海洋科技创新引领区,推动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入列,加快推进中科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中国海洋工程研究院等建设……
肩负着经略海洋国家战略、承担着海洋强省建设战略部署的青岛,也在积极探索更多海洋发展路径。此前,青岛在机构改革中组建了海洋发展局,筹建了市委海洋发展委员会,以“顶格协调、顶格推进”的布局和气势,在全市发起了新旧动能转换、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海洋攻势”。如今,青岛正进一步“靶向”解决这些海洋发展的普遍问题,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紧迫感,谋划大局、深度推进、更多作为。
青岛依海而建、依港而兴,港口是城市巨大的发展优势,也是山东打造海洋强省必须用好的资源。当前,青岛正在探索港口物流运输、国际海事法律、海事仲裁、金融保险、产业发展等形成一个有机的联合体,使青岛港成为全球航运、贸易的重要空间节点。这无疑为山东向海图强,建成世界一流海洋港口做出了“表率”。
经略海洋的核心是海洋产业,而海洋产业发展的核心是海洋项目。因此,青岛把“双招双引”作为“第一战场”,仅去年一年就引进了100多个涉海项目,总投资额近3000亿元,同比增长49.6%,不仅给“十四五”期间全市海洋经济产能的释放打好了“提前量”,更是给全省海洋产业的发展“打了样”。
对于海洋科技创新平台建设,青岛注重“内外兼修”。对内加快建设已有平台,青岛海洋生物医药研究院、青岛海洋食品营养与健康创新研究院等平台相继投入使用,已筹建三年多时间的中科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框架已基本搭建完成,今年投入使用;对外,积极引进外地科研机构,促进更多高端人才团队和研发成果在青岛集聚,带动应用技术发展和产业化突破。目前,青岛与清华大学联合共建的中国海洋工程研究院(青岛)已完成注册工作,首批3个拟落地项目正按程序申报省级科技创新重点项目;集聚天津大学青岛海洋技术研究院等涉海研发机构30余家,众多高精尖科研成果为产业化注入了新动能。
从近海走向深蓝,依海而生的青岛还在布局更多前瞻性的深远海产业规划。组建中国深远海开发和深海水下装备研究机构,推动实现我国深远海开发技术自主可控;建设国家深海基因库,打造深海微生物采集、保存、研发和产业化的全产业链条,加快提高我国深海基因资源开发和产业化能力。
正如省委书记刘家义所说,山东最大的潜力仍然是海洋,最大的优势仍然在海洋。山东作为海洋强省,在海洋强国建设中应当也必须作出更多贡献。中央要求山东努力在发展海洋经济上走在前列,青岛在发展海洋经济方面大有可为。
水清、滩净、岸绿、湾美、岛丽……青岛的海洋生态渲染了城市的底色,彰显了这座城市宜居宜业宜游的海洋特色。经略海洋,青岛承载着国家、省委的厚望,从来没有像此刻这样迫切。今年省两会、全国两会期间,市委副书记、市长赵豪志两次就发展海洋经济进行发言。最近的6月9日和11日,赵豪志到崂山区和青岛蓝谷调研海洋经济发展情况及主持召开青岛市委海洋发展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时,再次强调加快建设现代海洋城市,指出青岛海洋工作必须创一流、当排头,走在最前面。要坚决扛牢在海洋强国、海洋强省建设中的责任使命,加快建设更具引领示范作用的现代海洋城市。
蓝图已经绘就,号角已然吹响!以更高层次、更宽视野、更远眼光经略海洋,青岛必将肩负起实施海洋强国战略的使命担当,努力在发展海洋经济上走在前列,奏响宏伟的蓝色乐章。(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李勋祥)
责任编辑:张慕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