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报会客厅 | 陆化普:未来的公交服务将是多样化的,车路协同带来更多可能

清华大学交通研究所所长陆化普谈交通数字化转型赋能城市运行——

智慧交通:车路协同,带来更多可能

城市数字化转型的核心在于为民,要用数字化方式解决城市治理和民生领域问题,用数字化场景提升群众满意度和获得感,让市民生活更美好。

交通是数字青岛建设的重要领域,也是数字化可以大显身手的场景。前不久在青岛举行的第二届胶东经济圈交通一体化发展工作推进会暨智慧交通与大数据应用创新发展论坛上,清华大学交通研究所所长陆化普以智能交通发展战略与交通大数据应用展望为主题,阐述了他对交通数字化和智慧交通的理解。

始于出行,融入生活。陆化普认为,未来的城市、未来的生活一定是建立在承载物理实体的交通网和承载非物质实体的信息网上,物理网络和信息网络相互融合互为支撑的发展模式将以一种看得见的状态更好地赋能城市运行和市民生活。随着交通与经济、社会生活的深度融合,智慧交通将极大地提高城市交通的运营管理和综合服务水平,更好地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人物小传

陆化普,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交通研究所所长。兼任京津冀城市群协同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公安部、中央文明办、住房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城市道路交通文明畅通提升行动计划”专家组组长。长期从事综合交通规划、智能交通系统规划设计、可持续发展的交通运输系统、交通战略与政策等领域研究。在清华大学学报、中国公路学报等国内外刊物和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429篇,其中SCI/EI检索223篇。著有《交通规划理论与方法》《城市交通现代化管理》《综合交通枢纽规划》等27部学术著作。其中,《交通规划理论与方法》入选国家“十一五”教材。先后获得19项重要奖项;拥有5项主要发明专利、9项主要软件著作权。

核心观点

●未来的城市、未来的生活一定是建立在承载物理实体的交通网和承载非物质实体的信息网上,物理网络和信息网络相互融合互为支撑的发展模式将以一种看得见的状态更好地赋能城市运行和市民生活。

●目前,交通大数据的功能和作用还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在交通大数据进入深度应用的新阶段,业务联动应是当前阶段的发展重点和核心任务。

●未来的公交服务将是多样化、可选择的,需求响应式的公交出行服务会改变现有的出行生态。

●车路协同是智能交通领先发展、推动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的关键抓手。但车路协同和自动驾驶是两回事,车、路侧与云端要各得其所,分工合作。

●推动交通基础设施数字转型、智能升级,打造“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的新基建样板工程。

推动数据资源赋能交通发展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离不开现代化交通运输体系的支撑。2019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交通强国建设纲要》中明确提出,要推动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超级计算等新技术与交通行业深度融合,推动数据资源赋能交通发展,大力发展智能交通。

智能交通是实现深度分析研判、智能决策、精准管理的重要手段。“对交通需求特性的分析,是做好交通布局工作的前提和基础。”陆化普说,比如,我们要建设市域铁路,要建设路网体系,该不该建?什么时间建?虽然可以从区域发展、网络布局角度拿出设计方案,但并不意味着要立即启动。那什么时候该建呢?以城际铁路为例,建设的时机十分重要,建设过早投资过度超前,利用率会不足;建设得过晚,可能难以适应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过去主要靠交通调查来获取相对精确的量化分析,但花很多时间和资金通常只获得有限的数据。现在有了现代化的科技手段支撑,交通大数据获取更容易更精准,我们可以准确而富有时效性地把握交通需求的特性,从而更好地支撑我们的规划、建设、管理和决策过程。

安全是发展的前提,智能交通是提高交通安全水平的利器。对城市交通管理部门来说,通过实时交通安全隐患分析与交通安全态势预测,可以建立隐患排查处理机制。通过交通与气象等一体化分析,可以实施精准的安全管理与交通管理。以现在高速公路行车管理为例,遇有冰雪路面、大雾等恶劣天气,我们目前的限速管理还是比较粗糙的。是不是可以探讨根据不同路段、不同状态来决定限速标准?就目前的技术水平,冰雪路面的摩擦系数与相应的汽车行驶安全速度之间完全可以通过智能化手段来模拟“演算”出来。另外,我们的报警方式也略显滞后,很多发生在高速公路上的事故报警,报警人经常无法说清楚事发的确切地点。以前,欧洲曾探讨过通过App或车载设备实现一键上传事故地点等信息来解决这个问题,但并没有实现。但是从目前的发展来看,中国的智能交通完全可以实现这一目标。

陆化普认为,目前,交通大数据的功能和作用还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无论是在交通运输还是城市交通领域都有大量的数据,但依然是数据孤岛。有些数据即使破解了若干障碍实现了融合,但在融合基础上的深度分析、挖掘应用等工作才刚刚开始。在交通大数据进入深度应用的新阶段,业务联动应是当前阶段的发展重点和核心任务。

缓解城市交通拥堵的有力支撑

如今,交通拥堵已成为中国普遍存在的“大城市病”。拥堵是怎么发生的,如何提前研判、快速响应?智能交通就是解决交通拥堵的有效手段。

“大家都知道拥堵会形成一个波,拥堵回波有属性。简单地说,拥堵波的回传速度是很快的,尤其是道路性质不同,道路的交通量不同,它回传的速度不同。其中,高速公路的拥堵回波能达到时速20公里。”陆化普举例说,交通拥堵发生了,一小时内不解决,拥堵范围就会扩展到20公里以上。如果我们能快速判明交通拥堵在什么地方发生,迅速找到交通拥堵发生的原因,就可以大幅度地削减交通拥堵。半小时处置完毕,拥堵回波就会缩减到10公里;以此类推,15分钟就是5公里了,5分钟的话,它的影响范围可能就控制在1公里范围内了。

陆化普认为,建立基于大数据支撑的交通控制、管理、决策、服务一体化的部门联动、协同管控的智能交通管理系统,将成为解决交通拥堵的关键支撑。利用智能手段,可实现快速确定当前时刻道路拥堵源头、自动报警、快速确认成因、形成缓堵方案、精准实施、实时定量评价实施效果,将突发性成因导致的拥堵源头消除在萌芽状态,缩短周期性成因导致的拥堵源头持续时间并与生成缓堵方案融为一体,实现精准缓堵。

未来的公交服务将是多样化、可选择的

在城市交通系统中,公交优先十分重要。目前,包括青岛在内的37个城市已通过公交都市验收,被授予“国家公交都市建设示范城市”称号,还有几十个城市在等待验收。陆化普对公交都市建设十分看好,认为以智能化、便捷化等为特征的公交都市创建工程契合未来的出行趋势,可以极大改善人们的出行体验。未来的公交服务将是多样化、可选择的,需求响应式的公交出行服务会改变现有的出行生态,有效满足乘客出行的多元需求,增加公共交通可达性。

传统公交系统以固定路线的形式给公众提供出行服务。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与各行业的深度融合,滴滴等科技出行公司通过运用新技术赋能传统出行,需求响应式公交应运而生。所谓需求响应式公交,就是根据用户出行需求,提供非固定路线的、能够实时拼单的公交系统。根据用户的个性化出行需求灵活调整运力,针对客流和虚拟站点实时计算最优路径,快速进行公交运力资源动态调配,实现全局效率最优,有效弥补传统公交在特定区域、特定时段内运力和需求不匹配的问题,提升公共交通运行效率。目前,滴滴已在青岛、西安等多座城市落地需求响应式公交,为用户提供了经济、直达、有座、少步行的响应式公交服务。

陆化普认为,要实现“可选择、多样化”的公交出行目标,需要建立集智能设施、车辆,智能收费,智能运营管理系统,智能工具、智能服务于一体的智能公共交通系统。这个平台至少要包括五大功能:

一是智能公交平台(大数据分析研判平台):智能公交的“智慧大脑”,建立先进的智能公交运营组织与管理系统,实现智能公交的综合分析研判、精准高效决策、科学优化管理、智能组织与调度等。

二是传统公交服务提质增效:提升正点率、完善信息服务、完善末端交通、提高直达率和覆盖率等。

三是多样化的智能公交服务:通过定时定线、定制服务、需求响应、全程管家式等多样化服务,创新发展的脉络思路,提供一流公交服务。

四是设施与车辆的智能化:通过绿色智能公交车、智能公交站台、智能公交场站的建设与完善,实现智能化的公交设施与车辆。

五是自动驾驶公交的示范和引领:以自动驾驶公交为突破点,形成开放城市道路环境下的自动驾驶公交的示范和引领。

车路协同与自动驾驶

随着信息化与汽车的深度融合,汽车正在从传统的交通运输工具转变为新型的智能出行载体。《交通强国建设纲要》里专门提到要发展智能网联汽车,包括智能汽车、自动驾驶、车路协同的研发,形成自主可控完整的产业链,加强跨部门的融合创新。

近年来,各国大力支持智能网联车发展,我国从政策扶持、制定道路测试法规、建设示范区、基础数据平台、产业创新联盟和批准重点项目等多方面推进智能网联车的发展。目前,北京、上海、重庆、浙江、长春、武汉、无锡等地建设了20多个智能网联汽车测试示范区,推动半封闭、开放道路的测试验证。2020年底,青岛出台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与示范应用管理实施细则(试行)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发力智能网联汽车产业。今年5月28日,首批在青岛开展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与示范应用主体名录公布,共10家企业入选,标志着智能网联汽车测试与示范应用正式“开闸”。

“车路协同是智能交通领先发展、推动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的关键抓手。”陆化普认为,车路协同和自动驾驶是两回事,他主张推进基于车路协同的自动驾驶。车路协同有大量的功能,比如说交通态势分析、完善的信息服务、动态交通组织、交通安全预警以及未来有巨大发展空间的业务联动。

如何理解基于车路协同的自动驾驶?他进一步阐释道:简单来说,就是什么任务分配给车,什么任务分配给路侧,什么任务分配给云端,要有各得其所的分工与合作。打个比方,我们的眼睛、耳朵所感知的范围是有限的,前方5公里的冰雪路面我们就不知道,前方交叉口交叉方向的交通状态我们的眼睛也是不可能转弯的,这些谁有优势呢?路侧的边缘计算就有优势,云端也有优势。所以,要按照各自的优势做好合理分工和紧密配合。车辆本身的车辆感知和车辆控制操作,是其他方式不能取代的,取代了就不安全。对于路侧信息的汇集、综合信息判断、路侧的融合分析,则需要边缘计算来解决。而云端能够汇集到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多内容的信息。各方协调配合好,基于车路协同的自动驾驶才能驶入快车道。

打造交通新基建样板工程

最近几年来,5G、AI、大数据等新技术加速向交通行业融合,新基建将城市竞争引入了智慧化新赛道,各地加快构筑智能综合交通体系,积极推动新基建智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与维护。

作为京津冀城市群协同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陆化普对雄安新区的综合交通体系、新基建有过深入研究。为避免重蹈“现代城市病”之覆辙,他建议雄安新区应做好综合交通系统的顶层设计,建设绿色智慧交通系统。新一代智能公交系统、智能停车系统、智能交通管理系统、智能物流系统、智能共享单车系统等将成为展示智慧新区的一个个窗口。以新区新基建为样板,他总结了现代交通基础设施的信息化、智能化应该有四个基本功能和要求:一是感知能力。二是传输能力,要有通讯功能。三是根据车路协同等综合管理判断的需要,要有计算能力。四是需要应用支撑,要有基础的应用平台。

展望未来,陆化普认为,随着交通与经济、社会生活的深度融合,新基建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交通运输领域新型基础设施应以促进交通运输提效能、扩功能、增动能为导向,推动交通基础设施数字转型、智能升级,打造“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的新基建样板工程。(青岛日报/观海新闻首席记者 周建亮)

青岛日报2021年6月28日13版

责任编辑:王逸群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