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孩子们期待的假期即将开启,然而家长们此时的心情却有些“百感交集”……都说中国的家长是全世界最焦虑的,最近,就已经有很多家长朋友在专栏后台留言中抱怨:被“熊孩子”折磨得心力交瘁,求专家支招。
母亲焦虑求助心理医生
孩子竟用“行尸走肉”来形容自己的生活
这天,青岛市市立医院临床心理科门诊上来了一对闹别扭的母子。“大夫,我这孩子最近一年越来越不听话了,总和我们顶嘴,一不顺着他就朝我们发脾气,有时还摔东西,甚至打他弟弟发泄。”“在学校也不听老师的话,以前是班里前十名,现在都成倒数了,还经常跟同学打架。”“我管也管不听,打也打不好,实在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母亲焦急地向临床心理科主任王克诉说着,反观一旁的孩子,满眼不屑地看着自己的母亲,但是又不想和母亲说话。
王克提出与孩子单独交流,孩子竟然用“行尸走肉”一词来“描绘”他的生活:假期里,当别的同学都被家长带着外出旅游时,他在各种辅导班之间穿梭;当同学邀约一起看电影时,其母亲以“上辅导班为由”直接拒绝;当他想和父母聊聊天时,父母总是各种忙,即使聊上几句,也大多是训斥他不听话……
孩子被“逼”病了
专家解读“对立违抗性障碍”
通过与孩子及其母亲的深入沟通,王克诊断孩子患的是“对立违抗性障碍”。
什么是对立违抗性障碍?
王克解释:它是少年儿童发育过程中出现反复的抗拒、公然反抗、不服以及敌视权威的一种行为模式。
对立违抗性障碍的基本特征是违抗、敌意、对立、挑衅、粗野、破坏行为或沉默和消极对抗,它常在童年早期出现,青春期达到高峰。这些特征决定了其会对家庭、学校、社会带来极大的麻烦。据调查,对立违抗性障碍的患病率一般在2%—16%。
对立违抗性障碍的具体表现:①常常发脾气;②常常与大人争吵/争辩;③常常有意对抗或拒绝服从大人的要求或规定;④常常故意烦扰他人;⑤常常自己做错了事却责怪别人;⑥常常为小事生气或容易被别人惹恼;⑦常常发怒或怨恨他人;⑧常常怀恨在心或心存报复;⑨常常消极对抗,或以其它的方式发泄心中的不满。
对立违抗性障碍通常因为父母不考虑孩子的兴趣和意见,对孩子所谓的“不良行为”不断地进行提醒、责备、惩罚,试图改变孩子的行为,让其顺从,但这反而增加了孩子不顺从的频率和强度。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父母管教子女的方式如果用“过度”两个字来概括,如过分地严厉、责罚,过度的限制,或放任的态度,就可能会出现“对立违抗”。
对待对立违抗性障碍的孩子,父母应善于理解孩子,应做到:
(1)家长要看到孩子的成长,积极给予孩子鼓励,建立良好的正反馈,而不是总是看到孩子的不足,给予批评纠正。尊重孩子的自尊心,与他们建立一种亲密的、平等的朋友关系,并允许孩子也能参与家庭的管理。
(2)家长要调整对孩子自我期望值,改变对孩子不切实际的想法,或者让孩子背负自己未完成的遗憾,背负太多的负担,遇到问题要与孩子协商解决;家长要学会与孩子的沟通技巧,对他们的讲话要有兴趣;家长要有勇气向孩子请教,或承认自己的过失。
(3)父母双方要保持教育观点的一致性,让孩子在适当的时间做适当的事。父母双方也要保持家庭和谐,让孩子有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在王克的建议下,这位母亲深刻意识到了全家人的问题,决心回去好好改变自己对孩子的态度和做法,期待着他们的改变。
后记:
“有时候孩子最大的心理负担是父母的愿望,望子成龙没错,可一旦给孩子带来太大的负担,往往会适得其反。”
王克告诉记者,最近她在一篇题为《一个精神科医生的教育观察:30.4%新生厌恶学习,只因得了“空心病”》的文章中了解到,一些退学或有自杀倾向的“学霸”存在的心理问题。他们直言:
“我不知道我是谁,我觉得我从来没有来过这个世界,过去20多年的日子都好像是为别人在活着,我不知道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学习好、工作好是基本的要求,如果学习好,工作不够好,我就活不下去了。”
“我不知道为什么要活着,我总是对自己不满足,总是想各方面做得更好,但是这样的人生似乎没有头。”……
触目惊心的话语,应该让家长们警醒,到底是孩子出了问题,还是父母的教育出了问题?
“作为父母,我们把时间和精力都花在了哪里?我们有没有给孩子真正的爱和陪伴?比起让孩子‘听话’,不如让孩子能健康地生活,具备追逐幸福的能力,培养孩子抵御挫折的勇气。”
王克希望,我们要给孩子世上最美好的东西,不是分数,不是金钱,是爱,是智慧,是创造和幸福,许给他们一个美好的人生,这才是父母更应该教导孩子的最宝贵的人生经验。(观海新闻/青岛早报记者 杨健 通讯员 张瑄)
你身边有患上这种“空心病”的孩子吗?你认为这种问题主要在于家长还是孩子?欢迎在评论区留言。更多内容请关注“观海·倾诉”频道。
责任编辑:李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