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竞争,归根结底是产业竞争。而当下,最炙手可热的产业非新一代信息技术莫属。
作为9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中排在首位的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某种意义上是未来所有产业的“底座”。它的价值除了在它本身,还在于具有赋能其他产业发展的强大能力。
比如,集成电路产业不仅能产出一颗颗比指甲还要小许多的芯片,还能带动新材料等上下游产业发展;有了人工智能加持,家用电器摇身一变成为一个个智能终端,生产线上的“机器眼”已经能取代人眼对产品进行瑕疵检测,带动各行各业加速向智能化转型。
近年来,青岛以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建设为统领,发起“高端制造业+人工智能”攻势,大力发展集成电路、高端软件、人工智能、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初步形成了以电子信息制造、软件服务和网络服务为主导的特色产业集群。但也要看到,与先进城市相比,青岛产业规模还有待进一步提升、产业层级还有待进一步增强。
不久前,青岛提出要在发展实体经济上扎实奋进创一流,重点打造海洋经济、智能家电、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轨道交通装备等五大一流产业集群。再一次从城市战略层面强调了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重要性。
青岛如何研判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趋势,把握机遇再提升?
6月29日,推进全市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链发展大会在崂山区召开,青岛产业发展思路进一步明晰——
以打造全国一流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群为目标,按照“倍增、锻链、育苗、兴业、聚合”产业集群发展思路,依托海尔、海信、歌尔、芯恩等龙头企业,打造新一代信息技术“3+3”产业链体系。
目标到2023年,青岛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链规模突破千亿元;到2025年,产业链规模突破1500亿元;远期目标要实现核心产业链规模超5000亿元,带动新一代信息技术全产业生态规模向万亿迈进。
出席会议的青岛副市长耿涛指出,青岛迫切需要完成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振芯、铸魂、补面”的重要使命,加快实现产业突破。本次大会标志着青岛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将瞄准“3+3”重点核心领域,坚持创新引领,巩固既有优势,推动产业纵深发展,向着打造全国一流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群迈进。
01、“后摩尔时代”的新机遇
产业竞争规则的更迭,通常是产业竞争格局重新洗牌的重要时刻。
过去半个多世纪以来,摩尔定律一直都是推动全球信息技术持续快速发展的关键推动力。上世纪60年代,戈登·摩尔提出,每隔18-24个月,同样面积的集成电路上可容纳的晶体管数量便会增加一倍。在摩尔定律推动下,过去只有军方、科研机构才能用得起的价格昂贵却又占地庞大的电脑迅速进入寻常百姓家,手机、各种消费电子产品也迅速成为生活标配,人们得以享受互联网带来的从未想到过的便捷生活。
但近几年,摩尔定律却正接近物理极限。业界认为,再过10年就会进入后摩尔时代。晶体管收缩不再可行,摩尔定律渐渐失效,但行业不会坐以待毙。新材料、异构整合、工艺创新等会成为提高芯片性能的突破方向,例如采用更优化的3D封装形式,或改用GaN、SiC等处理能力更强、效率和散热能力更高的第三代半导体。
这就开辟了更广阔的产业空间,给企业和城市产业布局创造了新的机遇。
近年来,青岛加快布局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取得一系列突破性成果,为抢抓新风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集成电路领域,落地建设惠科等一批重点项目,集聚超过130家产业链企业,初步形成了涵盖设计、晶圆制造、封装测试环节以及设计工具软件等在内的产业链发展格局。
工业互联网平台、人工智能、5G等产业迅速起势。全市拥有1800多家涉软企业以及450余家人工智能企业。海尔等本地企业形成工业互联网平台梯队;华为、科大讯飞、商汤科技等15家人工智能头部企业在青岛发起成立人工智能产业共同体,产业融合生态加速扩展。
传感器、虚拟现实等产业锋芒初露。歌尔是国内唯一一家进入全球MEMS产业企业收入排名前十的企业;小鸟看看在国内VR硬件领域名列前茅,崂山区创建了国内首个国家级虚拟现实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
近两年来,青岛市先后获批第二个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第五个“中国软件特色名城”,工业和信息化部支持我市引领建设山东半岛工业互联网发展示范区。
02、瞄准3大领域,做大产业规模
规模,是衡量城市产业实力的重要维度。青岛要打造国内一流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群,首先要做大产业规模。
根据国家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分类,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分为下一代信息网络产业、电子核心产业、新兴软件和新型信息技术服务、互联网与云计算、大数据服务、人工智能等5个大类、20个小类,80余个国民经济行业。
城市不可能面面俱到,只有根据自身禀赋和产业比较优势,才能事半功倍。
据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从国内新一代信息技术先进城市发展经验看,能达到或有潜力达到万亿级产业规模的城市,基本是围绕“芯、屏、端、网、云、智”来部署产业链,构建产业生态,打造产业集群。
近年来,依靠这些产业跑出的城市“黑马”有目共睹。
最牛风投城市合肥,引入京东方之后,不仅显示产业迅速崛起,还激发了新兴产业裂变式发展。“十三五”期间,合肥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6.2%,占工业比重达51.6%,“芯屏汽合”“集终生智”成为现象级产业地标,全市液晶面板出货量约占全球10%,今年前5个月,平板显示及电子信息产业增速达42.2%,对工业经济增长贡献近三成。
而过去在副省级城市中“存在感”并不那么强的厦门也交出了让人惊叹的成绩。
围绕“芯、屏”布局,厦门引进台联电、深天马等企业。不过短短十年多时间,便带动当地产业迅猛发展。2020年,厦门市电子信息制造业总产值2715.8亿元。其中,显示产业1500亿元,占比近六成。
根据《推进全市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链发展工作方案》(征求意见稿),青岛将聚焦集成电路、高端软件、新型显示等3大产业链,建链、补链,力求“十四五”期间产业规模再上新台阶。
集成电路,依托“青岛芯谷”、中德生态园集成电路制造基地等园区和基地,加速补齐材料、关键设备等产业环节,进一步完善产业链条,壮大产业规模,构建以崂山区、西海岸新区、即墨区为核心,带动城阳区(高新区)、莱西市等区(市)协同发展的产业布局,打造中国北方重要的特色集成电路产业高地。
高端软件,以海尔集团、海信集团、中车四方所、东软载波、软控股份为引领,聚力聚焦工业软件(含嵌入式软件)、行业应用软件、平台软件、信息安全软件等重点领域,推动产业发展。
新型显示,重点突破显示面板制造环节,配套引进产业链上、下游关键项目,构建完整的新型显示产业链生态,打造国内重要的新型显示制造基地。
03、拉长长板,标注“青岛高度”
一流产业集群要有规模,但更要有高度。
青岛将继续拉长长板,瞄准虚拟现实、智能传感器、光通信器件产业链加快延链、强链,在这些特色优势领域标注产业发展的“青岛高度”。
从产业发展脉络来看,青岛培育已久的这三大产业都已相继迎来产业拐点。依托在研发、平台建设上的积累,青岛这三大产业将进一步提升创新能力和产业能级,向产业链价值高端攀升。
5G网络技术的发展,让一度被视为“小众”的虚拟现实产业再次成为企业追逐的风口。近两年来,谷歌、苹果、Facebook、微软等全球网络信息巨头都在持续加码VR/AR布局,从上游关键器件到整机,再到游戏、视频等内容制作都有越来越多新玩家进入。而工业互联网的发展,也让AR等开始在产业应用中破题。行业分析显示,在经历了概念期、热潮期、冷静期之后,AR/VR产业已经进入快速发展期。
“AR/VR将成为新一代智能终端的核心计算平台。”歌尔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刘耀诚表示,随着应用终端、行业的不断拓展,它们也将因此成为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孵化和集成平台。
在虚拟现实产业,青岛将依托歌尔等龙头企业,吸引集聚产业高端资源,完善虚拟现实配套产业链,打造中国虚拟现实之都。
可穿戴设备等消费电子产品的日益多样化,加之工业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将加速带动智能传感器行业发展。而在光通信领域,近年来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光电子器件的应用已经从通信领域扩展至计算领域,例如数据中心建设中,光模块在总成本中占较高比例。英特尔、思科等微电子时代的巨头均已在光电子领域发力。
围绕智能传感器,青岛将构建以崂山区、城阳区为核心,带动西海岸新区、胶州市等区(市)协同发展的产业布局,以歌尔微电子等为龙头,集聚全球研发人才,完善设计研发、工艺加工、封装测试、产品应用和配套服务全产业链,打造国内重要的特色智能传感器产业基地。
围绕光通信器件,以海信宽带多媒体等企业为龙头,突破高速激光器芯片等核心关键技术,完善从光芯片、光模块到光网络终端产品的全产业链,打造国内领先的高端光通信芯片及器件研发制造基地。
这些优势特色领域,青岛也有望为国内整个行业发展输出智慧。
歌尔牵头建设的虚拟现实制造业创新中心已于2019年被认定为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目前正在争创国家级。创新中心将围绕产业上中下游协同、关键共性技术融合突破以及开放共享平台建设等方向发力,整合行业创新资源、吸引更多企业入驻,搭建面向行业的虚拟现实技术与产业创新平台。
青岛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大发展的冲锋号已经吹响,再次站上风口的青岛,相信一定会全力以赴,吸引更多的产业链优质项目落地,共建优质产业生态,体现出在城市跃升进程中的产业担当。
作者 | 孙欣 编辑 | 长亭
往期精彩内容正在开发,欢迎关注!如果您有意见建议,欢迎发送邮件至qbguanxiangsh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