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全国一流产业集群,青岛新一代信息技术冲击万亿规模

青岛新一代信息技术:冲击万亿规模 

以打造全国一流产业集群为目标,依托龙头企业,打造“3+3”产业链体系

城市竞争,归根结底是产业竞争。而当下,最炙手可热的产业非新一代信息技术莫属。

不久前,青岛提出要在发展实体经济上扎实奋进创一流,重点打造海洋经济、智能家电、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轨道交通装备等五大一流产业集群。再一次从城市战略层面强调了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重要性。

青岛如何研判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趋势,把握机遇再提升?

6月29日,推进全市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链发展大会在崂山区召开,青岛产业发展思路进一步明晰。以打造全国一流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群为目标,按照“倍增、锻链、育苗、兴业、聚合”产业集群发展思路,依托海尔、海信、歌尔、芯恩等龙头企业,打造新一代信息技术“3+3”产业链体系。

目标是到2023年,青岛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链规模突破千亿元;到2025年,产业链规模突破1500亿元;远期目标要实现核心产业链规模超5000亿元,带动新一代信息技术全产业生态规模向万亿迈进。

副市长耿涛出席会议。

加快布局, 抢抓新风口

近年来,青岛加快布局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取得一系列突破性成果,为抢抓新风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集成电路领域,落地建设惠科等一批重点项目,集聚超过130家产业链企业,初步形成了涵盖设计、晶圆制造、封装测试环节以及设计工具软件等在内的产业链发展格局。

工业互联网平台、人工智能、5G等产业迅速起势。全市拥有1800多家涉软企业以及450余家人工智能企业。海尔等本地企业形成工业互联网平台梯队;华为、科大讯飞、商汤科技等15家人工智能头部企业在青岛发起成立人工智能产业共同体,产业融合生态加速扩展。

传感器、虚拟现实等产业锋芒初露。歌尔是国内唯一一家进入全球MEMS产业企业收入排名前十的企业;小鸟看看在国内VR硬件领域名列前茅,崂山区创建了国内首个国家级虚拟现实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

近两年来,青岛市先后获批第二个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第五个“中国软件特色名城”,工业和信息化部支持我市引领建设山东半岛工业互联网发展示范区。

瞄准三大领域,做大产业规模

规模是衡量城市产业实力的重要维度。青岛要打造国内一流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群,首先要做大产业规模。

据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从国内新一代信息技术先进城市发展经验来看,能达到或有潜力达到万亿级产业规模的城市,基本是围绕“芯、屏、端、网、云、智”来部署产业链,构建产业生态,打造产业集群。

根据《推进全市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链发展工作方案》(征求意见稿),青岛将聚焦集成电路、高端软件、新型显示等3大产业链,建链、补链,力求“十四五”期间产业规模再上新台阶。

集成电路,依托“青岛芯谷”、中德生态园集成电路制造基地等园区和基地,加速补齐材料、关键设备等产业环节,进一步完善产业链条,壮大产业规模,构建以崂山区、西海岸新区、即墨区为核心,带动城阳区(高新区)、莱西市等区(市)协同发展的产业布局,打造中国北方重要的特色集成电路产业高地。

高端软件,以海尔集团、海信集团、中车四方所、东软载波、软控股份为引领,聚力聚焦工业软件(含嵌入式软件)、行业应用软件、平台软件、信息安全软件等重点领域,推动产业发展。

新型显示,重点突破显示面板制造环节,配套引进产业链上、下游关键项目,构建完整的新型显示产业链生态,打造国内重要的新型显示制造基地。

拉长长板,标注“青岛高度”

一流产业集群要有规模,但更要有高度。

青岛将继续拉长长板,瞄准虚拟现实、智能传感器、光通信器件产业链加快延链、强链,在这些特色优势领域标注产业发展的“青岛高度”。

歌尔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刘耀诚表示,随着应用终端、行业的不断拓展,AR/VR也将成为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孵化和集成平台。围绕虚拟现实,青岛将依托歌尔等龙头企业,吸引集聚产业高端资源,完善虚拟现实配套产业链,打造中国虚拟现实之都。

围绕智能传感器,青岛将构建以崂山区、城阳区为核心,带动西海岸新区、胶州市等区(市)协同发展的产业布局,以歌尔微电子等为龙头,打造国内重要的特色智能传感器产业基地。

围绕光通信器件,以海信宽带多媒体等企业为龙头,突破高速激光器芯片等核心关键技术,打造国内领先的高端光通信芯片及器件研发制造基地。

在这些优势特色领域,青岛也有望为国内整个行业发展输出智慧。

歌尔牵头建设的虚拟现实制造业创新中心已于2019年被认定为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目前正在争创国家级。创新中心围绕产业上中下游协同、关键共性技术融合突破以及开放共享平台建设等方向发力,搭建面向行业的虚拟现实技术与产业创新平台。(青岛日报/观海新闻首席记者 孙 欣)

责任编辑:张慕鑫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