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以为孩子小,就不用注意分寸”|你一时的言行,很可能成为他们一生的阴影

01.

曾看过一个帖子,讲述一个母亲很自豪自己的教育成果,辛辛苦苦养育女儿长大成人,把孩子送上了重点大学。

有一次国庆节的时候,她和丈夫得空去了女儿的学校准备偷偷探望女儿,给女儿一个惊喜。

看到突然出现的父母,孩子却没想象的那么惊喜,而是怪罪他们:

“你们怎么来了,国庆节我早就安排好了和舍友出去旅游,没办法安排你们。”

两人的心情瞬间被女儿无情的话语伤透了心,母亲绷着脸不说话了。

父亲勉强笑了笑说:“没事,你玩你的,我们就是过来看看你。”

女儿也真不管两人,直接出去旅游了。

直到假期结束,夫妻俩回到了家,也没收到孩子的问候电话。

母亲纳闷了,孩子从小到大一直很听父母的话,也一直努力学习,她对自己的教育方式一直很自豪,结果上了大学之后,女儿怎么变了一个人。

后来,母亲找了个时间和女儿深谈一下这个问题。

当她问女儿,你怎么上了大学之后不爱理我了啊?感觉和我不够亲了。

女儿问:我什么时候和你亲过?其实我一直那么努力学习,就是为了考好点,选个远点的学校,逃离你的阴影。

我一直还记得三岁左右的时候,楼下有人杀狗,给狗绑在木桩上扒皮。

你抱着我到阳台上看,说,要是不听话,就绑上去扒皮。

吓得我半死,从此以后不敢不听你的话,好几年了一见到你就战战兢兢地乖乖学习。

这件事情本来我只有朦朦胧胧的印象,但是你竟然认为这是经典的教子经验,还不时地提起,所以我到现在都还记得。

我不禁为这位母亲感到心酸,而多数中国式父母也都是这样。

在孩子小的时候,用尽各种教育方法让孩子听话,等到孩子长大了,却感觉离自己太远。

想告诉那些为人父母的人,在你的孩子尚小的时候,在他们面前说话做事一定要注意分寸。

不要以为他们还不懂事儿,听不懂,很可能你一时的言语和行为会对他们的成长造成一辈子的阴影。

心理专家武志红说过:声称最重视孩子的中国父母,实际是最容易忽略孩子的。

大部分中国父母有一个十分陈旧的观念,认为孩子小的时候怎么对待他都无所谓,越大就越应该重视、尊重他。

婴幼儿时期不亲密,长大后又瞎亲密,处理不好爱与自由的关系。

02.

曾在知乎上看到一个网友写了一个帖子:

我是在中国正常的家庭长大,成年以后,总感觉和父母之间有了隔阂,关系亲密不起来。

他说:我和爸妈的关系一直很好,但不亲密。看上去有些矛盾,但我相信很多人都会有和我相似的经历和感受。

我爱我的爸妈,知道他们为我付出了很多,所以体谅他们的辛苦,从小很努力地学习,从来不让他们操心;长大之后,认真地工作,对他们很慷慨大方。

但就是很难和他们亲密起来,不能像有些人那样,腻歪在爸妈身边,说说心里话。

而其中还有一位网友“风荷举ya:”还跟帖写下自己最难忘的童年阴影:

我总记得小时候想让我妈抱或依偎在旁边,我妈总会很不耐烦地一把推开我:去一边去!如今都奔三十的大人了,依然忘不了那时候的阴影。

我妈一直觉得委屈,觉得我跟她不亲,其实我也很无奈,小时候没得到过好脸色被打被骂被推开阴影太重。

一位心理咨询师写下了答案:成年以后的不亲密,来源于童年时代受过父母给予的心理创伤;绝大部分成人的伤痛都来自于在还是孩童、需要父母的时候,父母却没有给他们正面的、积极的情绪。

03.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美国著名教育学家斯基尔斯做过一个著名实验。

他找来两组孤儿,一组配以代理母亲和他们交流对话拥抱互动,另外一组没有代理母亲,只供给食物、水、衣服等必备生活用品。

20年后跟踪这些孤儿发现,前一组智力发展良好,大都结婚,能够自食其力。后一组恰恰相反,很多人患有疾病,甚至没有活下来,即便活下来,生存质量也很一般。

斯基尔斯通过这个实验告诉人们,比起吃穿用,孩子更在意的是父母与他们的亲密互动!

而这种互动,就是在孩子伤心难过的时候,给予安慰;在孩子取得傲人成就时,不吝赞赏;在需要父母陪伴的时候,陪他们欢度时光。

在孩子小的时候,得不到来自父母的安全感和依恋感,就会渐渐学会用其他方式吸引父母的注意:

有些孩子会通过对母亲言听计从,努力做家长希望他做的事情来得到认可;有些会通过打架斗殴,在叛逆中获取父母的关注或者是通过早恋来得到他人的肯定。

但无论哪种情况,孩子与父母亲的关系,已经无法真正的亲密起来。

04.

心理学上对原生家庭的分析中提出过一个概念,叫做“隐形的内在誓言”,它是在潜意识中产生的,常在当事人生命中最重要的人际关系上造成决定性的影响。

这些“隐形的内在誓言”往往来自于童年经历过的一些非常强烈、痛苦的经验感受,往往使当事人在不知不觉中做了影响一生如何待人接物的重大决定。

举个例子:小李是一个非常漂亮、品学皆优的女孩子,但找对象的时候总是找条件比自己差很多的男孩子,相处一段时间,又很难勉强自己而分手,一直循环往复。

原因就是在她六岁的时候父母离异,母亲为了养家不得不做几份工作。

有一天晚上,母亲还在工作,她一个人回家,看到漆黑的房间,冰箱里什么吃的也没有。

这种孤独凄伤的感受一直刻在她的心里。那时候她对自己暗示——绝不要被人抛弃。

所以她找对象的时候不敢找和自己一样优秀的男孩子。

因为父母的行为,她产生了“不要被人抛弃”的隐形内在誓言,这种誓言是隐形的、潜意识的,会让人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做出选择。

替换到那些长大以后和父母不亲密的孩子身上,他们也是因为孩童时代,父母没有对他们做出相应的回应和互动,造成了痛苦的感受,导致内心暗暗下了一个内在誓言——以后绝不想再得到父母的关心了。

这就像是童年时候心里埋下了一根无形的刺,无声无息地影响着一个人的意识思维和行为选择。(来源|求是心理咨询)

你认同作者的观点吗?你和父母的感情是亲密还是疏离?欢迎在评论区留言。更多内容请关注“观海·倾诉”频道。

责任编辑:李慧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