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桌话题 |地锁治理,如何跳出回潮“怪圈”

青岛日报2021年7月7日14版


私装地锁—拆除清理—再次安装—再次清理……

地锁治理,如何跳出回潮“怪圈”


由于违法成本低、执法取证难,地锁问题陷入了治理“怪圈”:私装地锁占车位—执法部门拆除清理—回潮再装地锁—执法部门再清理……显然,这一问题也是各大城市面临的共同管理难题。应该说,虽然当前城市管理中,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协同配合、联勤联动的执法机制初显成效,但由于顶层设计相对滞后,机制的最优合力还未全面显现,尤其是一线执法力量配置薄弱、各种保障要素缺乏、社会发动不充分等“短板”依然存在,无形中也影响了治理进程。未来,想要根治这一新型城市顽疾,须疏堵结合、标本兼治。不仅要尽快建立“发现及时、查处有力、综合施治”的长效工作机制,更要共享共治,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全面推进地锁问题进入良性整治的“快车道”。

现状

多次治理 反复回潮

2020年5月,本报“三我”特刊刊发市民肖先生留言,反映李沧区九水路小区内,超过三分之一的公共停车位被一楼商户用地锁私占,经常是执法部门前脚刚清理拆除,地锁隔天就迅速回潮。根据市民留言,记者进行了现场调查,并拍摄到正在重新安装地锁的画面。报道刊发后,辖区综合执法部门迅速反应,再次拆除了新装的地锁。

2021年6月30日,记者来到九水路小区回访,发现虽然经过多次清理,但这里的地锁泛滥情况并无改善。在小区1号楼楼下,统一施划的公共停车位上被安装了样式不同的新地锁:有厂家生产的制式地锁;也有用不锈钢管焊制的自制地锁;还有用铁链上锁的锥形帽、旧椅子等替代品。


■九水路小区居民在路边新安装的地锁。

“九水路小区是老旧小区,起初并没有规划停车位。前几年,社区在楼院内统一施划了公共停车位。但都被一楼网点商户私自占用了。即便没有停车,他们也会用地锁、杂物占据车位,影响了小区停车位的循环使用。”一位居民告诉记者。由于居民反映强烈,近一年来,相关部门曾先后三四次到小区清理过地锁,但没过几天,地锁就会“回潮”。

拆除清理后又重新安装,这种地锁治理中的反复“回潮”现象,绝非九水路小区所独有。

2020年11月,市北交警曾对长山路周边的地锁进行集中整治

2020年11月,一位市民通过媒体反映,市北区长山路与青城路的路边公共停车位被人私设地锁。辖区交警迅速组织警力,联合城管执法部门对该区域的地锁集中整治拆除。对此,我市多家媒体都曾做过报道。但时隔七个月,记者再次来到长山路与青城路探访时,发现地锁占车位问题依然严重。在长山路43号一家临街商铺门前,公共停车位上被安装了一个崭新的黄色三角地锁,记者驾车在该停车位旁边停车时,坐在路边的商铺业主摆摆手,指了指地锁,催促记者离开。

■长山路路边停车位被安装了地锁。

随后,记者在青城路走访时,发现尽管相关部门在道路南侧施划了公共停车位,但一些停车位依然被生锈自行车、废旧轮胎、铁桶等杂物占据。记者还发现,这些杂物均用铁链锁在地面的膨胀螺丝上,与地锁一样起到了私占车位的作用。在附近的恒泰路上,道路东侧有10个公共停车位,停车位上居然安装了14个黄色制式地锁,甚至人行道也被地锁占据了。


■恒泰路人行道上被装上地锁。

“去年11月,多个执法部门联合清理了长山路周边道路的地锁,附近居民非常高兴,地锁清理后,停车位循环利用率明显提高,可好景不长,不到一个月时间,地锁又陆续回来了。”家住长山路的陈先生说,路边安装的地锁不但侵占公共车位,还给过往行人带来安全隐患,特别是在夜晚,很容易绊倒行人。

问题

违法成本低 执法取证难

随着私家车保有量不断增加,城市公共停车资源越来越稀缺。为解决停车难,近几年来,我市多部门联手挖掘空间资源,增设公共停车空间。而原本就配给不足的公共停车位,被个别业户或居民用地锁、轮胎、铁桶等杂物占为私有,降低了停车位的循环利用率,甚至对行人正常通行带来安全隐患。私设地锁问题成为投诉热点,仅今年6月份,市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受理的相关投诉就达582件。

记者采访了解到,为治理私设地锁侵占公共停车空间问题,2018年1月1日,我市正式颁布施行了《青岛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增加了对私占车位违法行为的具体处罚规定。作为青岛市城市管理领域的基础性法规,《条例》赋予执法部门更多的执法依据。

据了解,《条例》第二十七条明确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设置地桩、地锁以及放置其他障碍物圈占道路、公共场地或者阻碍通行。在道路上设置地桩、地锁或者放置其他障碍物圈占道路、阻碍通行的,由交警部门联合城管执法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恢复原状;拒不改正的,处5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罚款。在道路以外的公共场地或者居民住宅区的公共区域设置地桩、地锁等障碍物的,由城管执法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恢复原状;拒不改正的,处2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罚款。

然而,在实际执行过程中,由于违法成本低、执法取证难、处罚执行难等原因,导致地锁在治理后极易出现回潮现象。地锁治理似乎陷入安装、清理、回潮、再清理、再回潮往复循环的“怪圈”。

“安装一个地锁非常便宜,现在几十元钱就能在网上买到,七八十元钱还能上门安装。一个地锁的价钱还不到停车场半个月的停车费,很多废轮胎、旧凳子、破箱子等更是‘零成本’。但执法部门对当事人没有明确处罚,只是拆除清理了事。回头这些人打个电话,就能找人再次上门安装,或随便再找个杂物摆上,继续占着车位,根本就没有治理长效。”市民孙先生表示,执法部门应该对私装地锁占车位的当事人给予相应的处罚,才能从根本上遏制该违法现象的蔓延和反复。

记者查询发现,目前,青岛地区有10多家公司可提供上门安装地锁的服务,安装一个地锁不过百元,而使用各种杂物占车位,成本更低。相比之下,目前居民区或路边停车位的月停车费最少需要200元。

“公共停车位被人安装地锁占为己有,不仅浪费停车资源,还会带来一定的安全隐患。近年来,市民对私装地锁占车位的问题反应强烈。作为执法部门,虽然有处罚条款为依据,但执行起来难度较大。”一名城管执法人员坦言,尽管《条例》明文规定,城管执法部门可以对居民区内私装地锁的违法业主责令整改,拒不改正可实施罚款,但在实际执法过程中,没有人会承认地锁是自己安装的,而调查取证的过程又耗时耗力,最终导致处罚条款很难落实。

采访中,一位交警也表示,按照规定,所有道路上的停车泊位都属于公共资源,不允许私自安装地桩、地锁或者用杂物占用。除了《青岛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有相关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也规定,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设置、撤除、占用、挪用停车泊位,设置停车障碍。对违反规定私设地锁的单位和个人可处以500元罚款。但交警部门对地锁安装当事人的取证同样困难重重,最终导致法规难以执行。

建议

全员参与共同治理

加大处罚以儆效尤

“地锁治理过程中出现反复回潮,从根本上来说,与停车难密不可分,停车难已经成为主城区和居民区的普遍问题,因此,整治私装地锁,必须疏堵结合、标本兼治。”市政协委员薛月海建议,一方面可以协调交警队、街道办事处等相关部门开展宣传工作,提高市民文明意识和规则意识,自觉抵制私装地锁的不文明行为,特别是街道方面要发动基层网格力量,建立常态化巡查机制,及时发现、制止私装地锁行为;另一方面,政府相关部门要千方百计地为群众排忧解难,加快停车场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采取利用拆违腾退空地建设停车位、在条件成熟的区域建立商业模式的立体式停车位、协调周边有关单位与居民共享停车场错峰停车等措施,缓解停车难的压力。

薛月海认为,减少地锁治理中的回潮问题,还要建立长效机制。执法部门应对私设地锁情况详细摸底,建立地锁易回潮路段台账,督导私设地锁的当事人、业户自行拆除,对未在规定时限内完成自拆的,给予强制拆除,保障城市道路通行顺畅。同时,相关部门还应建立“回头看”制度,定期对照台账,巡查地锁易回潮路段,做到“即查即发现即拆”。

“地锁的危害性不仅是占用公共停车空间,影响停车秩序,还会妨碍行人的正常通行,其违法成本低、取证难、执行难的问题,使地锁已经成为一种新的城市顽疾。”市人大代表姜东表示,2018年1月1日起施行的《青岛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是一个非常具有前瞻性的地方法规,但实际操作中存在取证难问题,无形中增加了执法成本。“事实上,私装地锁侵占公共车位,影响市民正常通行,不仅是管理部门的事,也是广大市民的事。因此,要彻底有效地治理此类涉及公众利益的城市顽疾,必须拓宽思路,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实现共享共治。”姜东建议,首先要畅通市民举报途径,执法部门获取线索即刻到现场取证。其次,执法部门在确认违法事实后,应引入专业拆除机构,使执法部门在地锁整治中的“点对点”,扩展为全社会参与的“面对点”,加快地锁治理进度。

“要根治违法私装地锁,还必须加大处罚力度,提高违法成本。”姜东还建议,对于沿街商户在店门前设置地锁占用车位这种违法主体明确的,执法部门应依法查处、处罚一批,并邀请媒体配合宣传,向全社会告知私装地锁将付出违法代价。通过处罚少数违法人,达到震慑多数违法者的效果。

□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邱 正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