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消协揭校外培训乱象,涉及合同纠纷、财产安全、价格欺诈、虚假宣传等

暑期临近,校外培训又成了家长群里绕不开的话题。昨日,中国消费者协会揭校外培训乱象,涉及合同纠纷、财产安全、价格欺诈、虚假宣传、缺乏资质、焦虑营销等。中消协提醒广大消费者,面对“琳琅满目”的培训机构及不菲的培训费,应理性看待、慎重选择。

中消协介绍,2020年全国消协组织共受理有关教育培训服务的投诉56165件。其中,合同纠纷是消费者反映最为集中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服务缩水、不按合同约定开课、合同中含有霸王条款、培训机构单方变更服务协议、不与消费者签订正式合同等。

通过投诉分析,中消协发现,校外培训课程一般周期长、费用高,虽然教育部门已经作出只能提前收取3个月费用的规定,但一些培训机构常常采取“买三赠三”等方式,忽悠家长一次性缴纳较高的费用,若培训机构关门停业或者负责人跑路,消费者将面临既上不了课,又拿不回钱的处境。

此外,虚假宣传也是备受消费者诟病、引发投诉较多的问题之一,主要表现在夸大宣传培训效果或成绩、夸大宣传师资力量、夸大培训机构资质或者实力、虚假用户好评等方面。

按照规定,校外培训机构必须取得办学许可证和营业执照才能开展培训,从事语数英物化生等学科知识培训的教师应具有相应的教师资格。但实践中,培训机构证照不齐或者任课教师缺乏资质等问题也大量存在。

值得注意的是,当前,从公交车站、楼宇电梯等实体场所,到微信、短视频等网络平台,都充斥着各类校外培训机构的“洗脑式”宣传。“你的购物车里有孩子的未来吗”“你不来补课,我们就培养你孩子的竞争者”等广告语,引发广大家长焦虑。中消协认为,校外培训服务虽为商业行为,但也不能背离教学育人的初衷,更不能沦为黑心商家借机敛财的工具。(记者  王薇)

实习编辑:周密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