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邮电通信是城市发展的骨架和脉络,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经过28年的浴血奋战,迎来了新中国的成立。此后,青岛的交通运输邮电通信行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根本上改变了基础薄弱、整体落后的面貌。
市统计局提供的历史数据显示,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青岛公路、铁路、桥隧、轨道交通、民航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日新月异,港口建设成功转型升级,国内最先进的国际机场转场运营在即,一个由铁路、公路、水路、轨道、航空组成的综合立体交通网络逐渐形成。同时,邮政改革稳步推进,通信能力迅速提升,为促进青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路网升级突飞猛进 立体交通雏形乍现
交通基础设施作为经济发展的先行条件之一,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命脉。解放战争时期,青岛的铁路、公路客货运输通阻无常,全市勉强能够通行汽车的公路不足800公里,公路运输以人畜力车为主,胶济铁路近于瘫痪。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青岛港客运码头。
新中国成立初期到1978年,青岛交通邮电行业发展缓慢,1978年交通客、货运量分别比1949年增长5.6倍和7.8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青岛的交通事业进入了全面发展时期,高铁、地铁、大桥、隧道等战略工程的飞速发展,成为改变“大青岛”经济发展格局的最大动力。
往返于青岛与上海之间的客轮“长更”号。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青岛交通积极适应新的形势要求,运输网络不断扩张。“十三五”期间,全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快速推进,轨道交通、青荣城际铁路、济青高铁、青盐铁路、董家口疏港铁路、潍莱高铁相继建成通车,胶东国际机场转场在即,一个由铁路、公路、水路、城市轨道、民航、港口组成的综合立体交通枢纽体系日臻完善。
铁路服务能力大幅提升——
青岛铁路始建于1899年, 曾经由于战争仅部分区段通车。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胶济铁路全线修复通车,之后30年青岛铁路发展较为缓慢。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青岛的交通事业进入全面发展期。1986年,铁路运输部门投资8.63亿元,建成胶济铁路复线一期工程和部分二期工程,胶济、蓝烟双线开通,双线里程339.2公里,结束了胶济铁路单线运行的历史。进入新世纪,铁路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高速铁路建设取得重大进展,铁路网络规模进一步扩大。2007年,青岛首次开通动车组,标志着青岛铁路正式驶入动车时代。
“十三五”期间,青岛与半岛城市群和长三角等地区联系进一步加强。2017年,中欧班列(青岛)在胶州站首发,海铁联运正式开启,搭建了“青新欧”跨国货运铁路直达通道。到2018年末,青岛境内干线铁路增加到11条,总里程576公里,标志着青岛铁路建设取得了巨大飞跃。特别是潍莱高铁通车运营,在全省率先开通了区域间市域(郊)列车,结束了平度不通高铁的历史。
2018年底,青岛西站正式启用。
市域列车开通后,从平度站、莱西站到青岛北站分别仅需43分钟、32分钟,进一步缩短青岛南北时空距离。“十三五”末市辖区内铁路总里程666公里,较“十二五”末增加367公里,基本形成了以青岛站、青岛北站、红岛站为主,青岛西站为辅的“三主一辅”四站铁路客运枢纽格局,构筑起集约高效的铁路运输网络体系。
2019年4月,青岛北至北京南站直达列车正式开通。
公路网络更加畅通便捷——
要想富,先修路。公路是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企业生产、居民生活、社会稳定,是体现一个城市综合发展能力和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新中国成立初期,青岛公路总通车里程不足800公里,且全部是标准低、路况差的等外公路。新中国成立后,全市大力发展运输生产,公路交通面貌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到1978年末,青岛地区公路通车里程为2387公里,其中等级公路380.7公里。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公路建设开始转向大规模、高速度、高等级发展。到1998年末,全市公路通车总里程已达4488公里,是1978年的1.9倍。进入新世纪,青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再次驶入快车道,公路路网规模迅速扩容。2011年青岛胶州湾大桥与青岛胶州湾隧道同步实现主线通车,一桥一隧将主城区与各区市之间的通行距离缩短近30公里,彻底终结“青黄不接”“青红不连”的历史。
1983年9月30日,青岛东部第一条交通主干道山东路竣工建成。
“十三五”期间,路网通行效率进一步提升,高速公路“三纵四横五连”格局基本形成。国、省道公路优良率达到90%,较“十二五”末增加2个百分点;农村公路建设养护4066公里,形成畅通便捷、安全优质的农村公路网络体系。为了系统优化和完善全市路网,交通部门对国省道和农村公路路网进行了调整,截至2020年底,全市公路通车总里程15294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通车里程865公里,公路密度135.4公里/百平方公里,基本构建起以高速公路、普通国省道为骨干,农村公路为基础,布局合理、设施较齐全的公路网络体系。
青岛高速公路网络日益完善。
机场航运快速发展——
新中国成立前,青岛民用航空曾多次通航,但未能发展起来。1958年,中国民用航空青岛站组建,由于客、货源严重不足、航空煤油紧缺等原因几经停航复航。1982年海军流亭机场建站复航。到1990年末,青岛民航共有航线18条,通航城市由1982年开航时的5个发展到20个国内大中城市,初步形成以青岛面向全国辐射的航空网络。2010年,青岛流亭机场形成了由青岛辐射全国、向世界延伸的空中交通网络,成为华东地区重要的区域性枢纽机场。到2019年末,青岛机场拥有航线数203条,其中国内航线166条,国际及地区航线37条,全年新开航线42条,期末通航城市126座。2019年,全年航空旅客吞吐量2453.56万人,是2010年的2.5倍;航空货邮吞吐量42.11万吨,是2010年的5.1倍;客、货吞吐量分别居全国千万级机场排名第18位和14位。
1988年底,青岛民航机场候机楼竣工。
胶东国际机场是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载体,定位为区域枢纽机场、面向日韩地区的门户机场。“十三五”期间,胶东国际机场加快建设并成为中国民航首批18个“智慧型机场”示范项目之一。2020年底,胶东机场完成飞行校验,新机场正式转场运营在即,成功转场后将成为地区经济增长的强力新引擎。
2018年6月发布的《山东省民用机场布局规划》中规划了即墨、平度、青岛公务机、莱西、崂山、胶州洋河、青岛西海岸7个通用机场,主要提供公务机、应急救援、农林作业、飞行培训、通用飞机制造试飞等服务。目前,青岛西海岸通用机场、平度旧店通用机场已建成并投入使用,即墨通用机场启动建设,莱西通用机场启动项目前期工作。
胶东国际机场转场运营在即。
港口建设提速升级——
青岛港口开埠于1892年。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对青岛港的疏浚、修复,使之由战争年代破败残缺、港口淤滞、不堪使用的状态中复苏为新中国重要的对外经济贸易口岸之一。1959年,与青岛港通航的国家和地区已有24个,年进出港船舶达2000余艘次。1978年,青岛港港口吞吐量突破2000万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青岛港进入了大规模投资建设的黄金时代。到1990年末,由建国前的6座码头36个泊位增加到12座码头66个千吨级以上泊位,吞吐能力居国内第五位。1998年,初步形成了北方地区乃至全国的煤炭出口基地、原油中转基地、矿石进口及中转基地。2008年,青岛港吞吐量已经达到3亿吨,跃居世界第七位。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青岛港逐渐发展成为东北亚重要的区域性航运与物流中心,成为联通“一带一路”的重要港口枢纽。
1969年9月,青岛港煤码头实现装卸机械化。
“十三五”期间,港口建设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建设国际航运中心的发展战略加速前行,形成“东西双向互济、陆海内外联动”的开放格局,已累计在省内外28个城市开通42条班列。“一湾两翼”布局加速构建:老港区向国际邮轮母港转型;前湾港区成为国内最大集装箱码头群之一,建成投产亚洲首个全自动化无人码头,董家口港区建成原油码头二期。截至2020年底,全市港口生产性泊位114个,较“十二五”末增加9个,其中万吨级泊位89个,较“十二五”末增加8个;拥有集装箱航线178条,通达全球180多个国家和地区700多个港口,航线数量和密度居中国北方港口第一位。根据国际机构最新统计数据,2020年青岛港综合实力和全球影响力显著提升,在东北亚地区大型港口中居于领先地位。
青岛港综合实力显著提升。
轨道交通补齐城市出行短板——
地铁建设在青岛城市交通建设史上具有标志性、里程碑意义。修建地铁的设想最初在1987年提出,随着行政区划的调整,地铁路网规划逐渐形成“一环四线、三城三网、网间互联”的轨道交通规划基本理念。党的十八大以后,青岛轨道交通建设步入快车道。2016年,地铁3号线全线正式通车标志着青岛正式驶入“地铁时代”。轨道交通作为城市交通新动脉,是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提升城市形象和竞争力,拉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保障。
“十三五”期间地铁3号线、2号线、11号线、13号线相继全线开通。2020年底,地铁1号线北段、8号线北段同步开通运营,与已开通的4条地铁线共同构成轨道交通网络骨架。6条地铁运营线路通车里程达246公里,有效缓解了地面交通压力,进一步改善了市民出行环境,同时实现了城阳区、胶州市、高新区等北岸城区与中心城区的快速连通。
地铁补齐青岛城市出行短板。
交通运输通信服务能力极速提升
“十三五”期间,青岛物流企业运能进一步提升,现代交通物流体系日趋完善,运输服务更加便捷高效。
货物运输保持平稳增长——
“十三五”期间,青岛交通运输生产实现平稳增长。2020年底全社会铁路、公路和水路共完成各种运输方式完成货运量3.6亿吨,年均增长6.3%。其中:铁路运输货物发送量8416万吨,年均增长10.8%;水上运输货物发送量2363万吨,年均增长10.9%;公路运输货物发送量25237万吨,年均增长9.3%。2020年,铁路货物运输量是1949年的21.8倍,公路货物运输量是1949年的158.9倍,水路货物运输量是1949年的107.4倍。
港口发展转型升级——
“十三五”期间,青岛港创新“一带一路”陆海空多式联运新模式,优化前湾港区、董家口港区功能布局,推进董家口疏港铁路、海港和空港联动发展机制,形成国内国际多式联运枢纽,港口货物吞吐量稳步增长。2020年港口货物吞吐量6.05亿吨,年均增长4%,集装箱吞吐量2201万标箱,年均增长4.8%,外贸吞吐量44458万吨,年均增长6.4%。2020年,港口货物吞吐量是1949年的828.2倍;集装箱吞吐量是1983年的1100.2倍。
机场枢纽中转效能进一步提升——
“十三五”期间,青岛机场枢纽中转效能进一步提升, 2019年末,青岛民航共有航线203条,较“十二五”末增加59条。其中国内航线166条,较“十二五”末增加46条;国际及地区航线34条,较“十二五”末增加15条。通航城市126座,较“十二五”末增加42座。2019年,全年航空旅客吞吐量2556万人,是1985年的1176倍,航空货邮吞吐量26万吨,是1985年的425.7倍。2020年航空市场受国内外新冠疫情影响,部分国际航线停运停航,航空客、货运输受到一定冲击。
邮政电信业快速发展——
“十三五”期间,邮政快递业转型升级速度加快,在推动流通方式转型、促进消费升级中起到显著的作用。特别是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邮政快递业义无反顾扛起社会责任,全力保障紧急防疫物资、民生必需生活品寄递和经济恢复运行,为抗击疫情作出突出贡献。2020年邮政业务总量130.77亿元,年均增长25.8%;邮政业务收入达到95.02亿元,年均增长20.7%。其中,快递业务量突破5.87亿件,年平均增长29.6%;业务收入达78.91亿元,年均增长23.2%。电信行业保持持续较快发展态势,网络基础设施进一步优化升级,网络通信能力不断增强,2020年电信业务量983.57亿元,年平均增长62%,电信业务收入110.95亿元,年平均增长2.8%。2020年末固定宽带互联网用户数464万户,年平均增长13.2%,移动电话用户数1257万户,移动互联网用户数1062万户。基站建设飞速发展,截至2020年末,移动电话基站6.8万个,其中5G基站1万多个,比2019年增加6641个,增长1.6倍。
地铁运营拓展城市发展空间——
“十三五”是地铁运输飞速发展的五年,2016年地铁3号线全线正式通车,2019年地铁客运量18752万人次,日均客运量51万人次,是2017年的2.85倍,总开行次数472052列次,是2017年的4倍。2020年,地铁运营线路已达到6条。短短五年,方便快捷的地铁已经融入了市民的生活,极大地缓解了地面交通的压力。城阳、胶州、红岛高新区与中心城区的快速连通,打通了区域发展“经脉”,拓展了城市发展空间,为“全域统筹、三城联动”的青岛城市空间发展战略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时光流转,青岛城市交通脉络的延伸不仅交替着城市发展的历史年轮,也见证了青岛的历史变迁。展望未来,青岛运输邮电通信业必将随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的建设再出发、再起航、再创辉煌,为青岛建设开放、现代、活力、时尚的国际大都市提供强力支撑。 (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刘兰星 通讯员 于世涛 部分图片由青岛城市档案论坛提供)
责任编辑:程雪涵